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聂荣微陆块呈透镜体状夹持于班公怒江缝合带的中段,其地质构造相当复杂,前人对其所在的班公怒江缝合带的研究甚多,但是对聂荣微陆块的研究较少,另外,由于其所在的这种特殊构造位置,加深对聂荣微陆块的认识有利于解决班公怒江缝合带的一些问题。因此,本文选择聂荣微陆块及其南、北两侧地区做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锆石U-Pb、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裂变径迹定年等为研究手段,对聂荣微陆块的变质基底、中生代花岗岩、新生代构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讨论,综合前人研究资料,探讨了聂荣微陆块的构造演化历史及隆升过程。通过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了聂荣微陆块变质基底中花岗质片麻岩的年龄,其年龄结果大致集中在 830Ma-720Ma、580Ma-520Ma、510Ma-470Ma、175Ma-165Ma,这些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构造事件。对寒武纪-奥陶纪花岗质片麻岩进行了地球化学分析,其结果显示:花岗质片麻岩具有富硅、富碱、高铝,贫铁、镁,富集LREE,亏损HREE,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具有负铕异常(δEu=0.42-0.95),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Cs、Rb、Ba、K 和 Th、U,高场强元素(HFSEs)Nb、Ta、Sr、Ti、P明显亏损,里特曼指数6=1.77-2.60<3.3,A/KNC=0.88-1.26。地球化学结果表明,聂荣微陆块花岗质片麻岩原岩为钙碱性S型花岗岩,起源于成熟度较低的上地壳砂质岩的部分熔融,形成于同碰撞的构造环境。综合片麻岩年龄结果、地化分析和前人研究成果,认为聂荣微陆块存在新元古代的基底,经历了罗迪尼亚超大陆的裂解(830Ma-720Ma)及泛非造山运动(532.7±3.4Ma),其属于冈瓦纳大陆的一部分,位于冈瓦纳大陆北部边缘,并于寒武纪-奥陶纪(510Ma-470Ma)发生了环冈瓦纳大陆早古生代造山作用,到侏罗纪时受班公怒江洋盆闭合的影响发生了变质作用。聂荣微陆块内分布了大量的中生代岩体,利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手段,获得了聂荣微陆块内花岗岩的年龄,其结果分别为174.9±0.5Ma(样品B87)、166.2±0.7Ma(样品 B88)、175.8±1.0Ma(样品 B93)、174.7±0.8Ma(样品 B94)、114.4±0.3Ma(样品 B76)、101.8±1.3Ma-111.1±1.0Ma(样品B81),它们代表了岩浆结晶年龄,表明其形成时代分别为早侏罗纪-中侏罗纪和早白垩纪;其地球化学特征均具有富硅、铝,富碱,贫铁、镁的特征,富集轻稀土,亏损重稀土,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Cs、Rb、Ba、K和Th、U,高场强元素(HFSFs)Nb、Ta、Sr、Ti、P明显亏损,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δEu=0.42-0.95)),A/KNC=0.88-1.26,为钙碱性-钾玄岩系列的S型花岗岩,主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其形成于同碰撞的构造环境,并且从侏罗纪到白垩纪花岗岩构造环境具有从碰撞前向碰撞后演化的趋势,其原岩可能来源于变质砂岩的部分熔融,侏罗纪花岗岩的来源可能有地幔物质的加入。综合分析,认为聂荣微陆块侏罗纪和白垩纪花岗岩的形成与班公怒江洋壳俯冲、闭合有关。通过野外详细的地质调查,发现聂荣微陆块南、北两侧存在大规模逆冲推覆构造,即那曲-夏曲逆冲推覆构造和安多逆冲推覆构造。安多逆冲推覆构造和那曲-夏曲逆冲推覆构造主要由一系列的逆冲断裂、不同时代的构造岩片及飞来峰组成,逆冲断裂总体走向近EW向,断面向南或向北倾,局部内部地层褶皱变形强烈,劈理、节理、石英脉和方解石脉发育,总体表现为叠瓦状构造。研究区逆冲推覆构造形成的时间分别为白垩纪中晚期和古近纪中晚期,综合分析认为,白垩纪中晚期的逆冲推覆构造与班公怒江洋壳向南俯冲消减及拉萨地块与羌塘地块碰撞存在动力学的成因联系,古近纪中晚期逆冲推覆构造与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的碰撞有关。应用裂变径迹测年技术对聂荣微陆块的20个样品进行了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分析研究,获得了 20个磷灰石和15个锆石的裂变径迹年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为108±7Ma-35±4Ma,大致可以分为两组分别为108Ma-64Ma和55Ma-35Ma,径迹长度为12.2-13.9μm;锆石裂变径迹年龄为78±3Ma-1 17±4Ma,大致分为两组:117Ma-91Ma和78Ma,上述年龄结果表明研究区存在两期构造抬升剥蚀事件,即白垩纪中晚期和古近纪。研究区10个样品磷灰石的模拟结果也显示研究区存在两次降温冷却过程,这两次的抬升冷却事件分别发生于120-63Ma和54-20Ma左右,且时间与裂变径迹的年龄结果基本一致,其降温速率和隆升速率分别为2.9℃/Ma-6.5℃/Ma和1.0℃/Ma-2.8℃/Ma,0.10mm/a-0.22mm/a和0.03 mm/a-0.09 mm/a,第一阶段的降温整体表现形式为抬升过程,而第二次降温过程明显较缓慢,其表现形式主要以剥蚀为主,局部发生隆升过程。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前人研究资料及本文数据分析结果推断,研究区白垩纪中晚期的构造抬升事件与班公怒江洋盆闭合,拉萨地块与羌塘地块持续的碰撞挤压相关;古近纪中晚期构造抬升事件则与欧亚大陆碰撞存在成因上的联系。通过对环绕聂荣微陆块分布的晚白垩世-古近纪砾岩层的沉积特征和砾组特征分析,研究表明,本套砾岩层为近-中距离搬运的冲洪积作用的产物,砾岩层砾石成份复杂,含量各异,分选性好,其古水流呈现单一水流特征,水动力条件相对较稳定,砾性和砾向分析指示砾石主要来源于聂荣微陆块、班公怒江缝合带以及周边高山地区,反映冲积为主、洪积为辅的山前或山麓水系分布的沉积特征。结合区域资料综合分析,晚白垩纪时期,聂荣微陆块北部地区发生隆升,形成东北高西南低的古地理格局;进入古近纪时期,在继承先前的古地理构造格局之上,测区整体隆升。由此推断,晚白垩纪时期青藏高原的隆升遍布班公怒江缝合带以北地区,古近纪时期青藏高原整体发生隆升。综合本文分析结果及前人研究资料,讨论了聂荣微陆块的构造演化过程,认为聂荣微陆块变质基底形成于新元古代,经历了罗迪尼亚超大陆的裂解、泛非造山运动和环冈瓦纳大陆早古生代造山事件;泥盆纪进入古特提斯大洋演化阶段;二叠纪-三叠纪晚期,新特提斯南支、北支洋盆形成;中侏罗-早白垩纪班公怒江洋壳发生俯冲闭合,聂荣微陆块发生变质作用与岩浆活动;晚白垩-古近纪早期由于班公怒江洋盆闭合形成大规模的逆冲推覆构造,聂荣微陆块发生相对快速的隆升;古近纪中晚期到新近纪,由于受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的影响,在研究区南北两侧均形成了大规模的逆冲推覆构造,并导致班公怒江缝合带蛇绿岩的肢解,形成了聂荣微陆块南北均出现蛇绿岩的现象,聂荣微陆块发生又一次的抬升剥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