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用型小黑麦RIL群体草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及QTL定位

来源 :甘肃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oweizh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优质牧草短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畜牧业的发展,寻找优质高产的牧草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之一。饲用型小黑麦(×Triticale Wittmack)作为一种优质饲草,提高饲草产量也是其主要育种目标之一。而在实际生产中,大多选择表型良好的亲本杂交培育获得优良小黑麦品种,工作量较大且选择具有盲目性。株高、分蘖数、旗叶长、旗叶宽、穗下节间长和单株鲜重是小黑麦重要的饲草产量相关性状。本研究以饲用型小黑麦273个单株构成的RIL群体F6代为试验材料,观测了株高、分蘖数、旗叶长、旗叶宽、穗下节间长和单株鲜重等饲草产量相关性状的田间表型值,开展了该群体的表型分析,并结合课题组构建的小黑麦RIL群体分子图谱,进行了饲草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分析,浅析了小黑麦饲草产量的遗传机制,为小黑麦高产遗传改良提供了研究基础。主要结论如下:(1)RIL群体中饲草产量相关性状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单株鲜重(64.10%)、分蘖数(45.05%)、穗下节间长(34.29%)、株高(14.85%)、旗叶长(10.59%)和旗叶宽(9.68%),RIL群体产量性状的表型分布均表现出超亲的遗传特点;小黑麦饲草产量相关性状与单株鲜重的相关系数由小到大依次为:穗下节间长<旗叶长<株高<旗叶宽<分蘖数,各性状指标间株高、穗下节间长均与分蘖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穗下节间长与株高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性,穗下节间长与旗叶宽为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可将饲草产量相关性状综合为生物量构成因子和株高构成因子,累积贡献率达70.81%。(2)对RIL群体表型变异较大的饲草产量相关性状(株高、分蘖数、穗下节间长和单株鲜重)共检测出16个QTL位点分布于7个连锁群,其中检测到5个与株高相关的QTL,4个与分蘖数相关的QTL,3个与穗下节间长相关的QTL,4个与单株鲜重相关的QTL。本研究以两种饲用型小黑麦杂交后的273个单株构成的F6代RIL群体为材料,通过主成分分析将饲草产量相关性状综合为生物量构成因子和株高构成因子,并结合小黑麦该群体分子图谱,以此为基础共检测出16个与饲草产量性状相关的QTL位点。
其他文献
豆科多年生的紫花苜蓿与禾草进行混播,不仅能够提高混播组分中禾草粗蛋白含量,增强草地可持续利用率,还能改善土壤状况。因此本试验设置紫花苜蓿+无芒雀麦(记作:M+B)、紫花苜蓿+草地早熟禾(记作:M+P)和紫花苜蓿+苇状羊茅(M+F)3种草种组合,并且将紫花苜蓿与3种禾草均按1:2(紫花苜蓿+无芒雀麦:A_1,紫花苜蓿+草地早熟禾:B_1,紫花苜蓿+苇状羊茅:C_1)、1:1(紫花苜蓿+无芒雀麦:A_
根是植物的重要器官,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水分、矿物质和无机盐离子。从分子水平研究干旱胁迫下植物根系微结构、生理生化和基因的变化,对分析植物抗旱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由国际马铃薯中心(INTERNATIONAL POTATO CENTER,CIP)引进的品种中利用前期实验室大田数据筛选出两个生育期相同、耐旱性存在差异的马铃薯品种(C16:CIP397077.16和C119:CIP398098.11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导致部分土壤养分和质量明显下降。生物质炭在土壤改良方面被广泛应用,施入土壤中的生物质炭在短期内能提高作物产量和土壤生物活性。然而,生物质炭长期施入土壤是否能够减缓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改善土壤养分和有机氮组分的结构及含量尚不清楚。本研究以陇中黄土高原旱作春小麦农田为研究对象,依托2015年布设于甘肃农业大学旱作农业综合试验站的长期定位试验;设置6个生物质炭添加水平(CK:0 t·
老芒麦隶属禾本科(Poaceae)披碱草属(Elymus),是青藏高原高寒区乃至欧亚大陆北部草原区重要建群种,具有诸多优良特性,对退化草地改良、种草养畜等都具有重要作用。但经实践证明,随着种植年限延长其种群稳定性逐渐下降和产量降低等,这是导致老芒麦不能长期大面积推广种植的主要瓶颈。鉴于此,本研究选取不同建植年限(3年、4年和5年)“青牧1号”老芒麦为材料,比较其草产量和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营养价
针对甘肃引黄灌区水土资源紧缺,枸杞传统种植生产力及水分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探究适于引黄灌区枸杞节水增产的水分调控和间作种植模式。本试验于2019﹣2020年在甘肃省景泰县开展大田试验,设置四个水分梯度(充分灌溉W1,75%-85%;轻度亏缺W2,65%-75%;中度亏缺W3,55%-65%;重度亏缺W4,45%-55%)和两种种植模式(枸杞单作D、枸杞间作苜蓿J),研究水分调控和间作苜蓿对枸杞土壤
针对西北黄土高原丘陵区饲草紧缺、种植模式单一和土壤退化等问题,研究不同光合类型禾本科和豆科草种混播对饲草种间竞争、生产性能和土壤化学特性的影响。构建适宜种植的混播系统,以期提高该区域饲草高产优质和可持续发展水平,并为西北高原丘陵区草地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本试验于2019至2020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头营镇徐河村进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C_3+C_3型豆禾配置模式(C_3
为探究小黑麦RIL(Recombinant Inbred Lines)群体穗部数量性状的遗传力和最佳遗传模型,运用构建的小黑麦遗传连锁图谱对穗部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本文以穗部性状差异显著的小黑麦品种‘石大1号’为母本和‘甘农7号’为父本杂交构建的RIL群体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小黑麦穗部的芒长、小穗数、穗长、穗密度、穗粒数、穗粒重等性状的表型值并进行相关性分析,运用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
为了探究施钾对苗期苜蓿抗蓟马的影响,本论文以紫花苜蓿品种甘农3号和甘农9号为试验材料,以北方苜蓿蓟马类优势害虫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 loti)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条件下,用不同施钾量的苜蓿叶片饲喂牛角花齿蓟马,观察牛角花齿蓟马产卵选择、生长发育、成虫寿命和繁殖力的变化,同时测定了苜蓿叶片的钾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及氨基酸含量;在网室盆栽条件下,牛角花齿蓟马持续为害7 d和14 d后,
胡麻(Linum usitatissimum L.)是我国重要的油料和经济作物。胡麻油脂中人体必需脂肪酸α-亚麻酸含量高达50%以上。乙酰辅酶A羧化酶是所有生物体中催化从头合成脂肪酸的关键酶,是脂肪酸合成过程的限速酶。因此,开展胡麻ACCase基因研究对于明确胡麻油脂合成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以陇亚10号、张亚2号和R2-17 3个含油量不同的胡麻品种为试验材料,分析了胡麻ACCase基因在
禾-豆混播有利于提高牧草产量、平衡营养成分、维持土壤肥力和促进草地可持续利用。合理的混播组合和比例是决定混播牧草生产潜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为筛选适宜甘肃高寒牧区的箭筈豌豆与小黑麦混播组合及比例并明晰混播对土壤性质的影响,本试验以甘农2号小黑麦为试验材料,分别与青建1号饲用豌豆(A1)、青海箭筈豌豆(A2)和绿箭1号箭筈豌豆(A3)按照豆禾比例0:100(B1)、20:80(B2)、30:70(B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