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吸收能力视角的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来源 :绍兴文理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yi8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经济增长理论表明一国经济的增长取决于内生技术的进步,而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影响内生技术进步的因素除了国内研发资本外,还有境外研发资本的生产率溢出,境外研发资本的生产率溢出通过FDI和OFDI两大渠道进行传导。对于中国,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以市场换技术”的政策效果日益下降,即通过FDI渠道的生产率溢出效应越发有限,而OFDI可以突破境外核心技术的障碍和东道国的各种壁垒,直接接触境外的先进技术去提升自身的研发能力并传导回母国。因此,对于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就越发重要。本文按照传统的研究方法“理论分析-实证分析-政策建议”展开。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先理论分析中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机理,然后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中国2002-2014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只有面向发达东道国(技术水平高于中国的国家)的OFDI才会表现较为显著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只有东部地区才能有效的吸收OFDI东道国的技术。总的来说,中国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已非常明显。基于上述研究,重点拓展至行业层面进行分析,运用门槛分析方法,测度中国OFDI各行业基于经济发展、人力资本投入、研发资本水平的门槛值和吸收能力情况。结果表明,GDP、人均GDP和人力资本投入存在单一门槛,研发经费投入、研发投入强度和人力资本投入强度存在双重门槛,没有变量存在多重门槛;只有当吸收能力跨过相应的门槛值后,OFDI对各行业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才会显著提高。从行业整体来说,大部分行业已跨过第一门槛,但只有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这两个行业能够跨过第二个门槛,绝大多数行业仍没有跨过第二门槛;对于人力资本投入的研究未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最后,在上述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升中国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提出建议。相比已有的研究,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1)在样本的选择上,对投资东道国进行分层,选出具有研究意义的投资标的作为后续探讨的对象,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结果的准确性,进一步丰富了现有的理论研究。(2)对于吸收能力的研究,进一步拓展至行业层面,并分析了几个主要指标在行业层面的表现形式等问题。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促进我国公司实施跨国并购以及并购方向、并购类型、并购后该如何吸收的对策,为我国企业提升全球竞争力提供了新的路径。(3)在实证研究上,借鉴并改造了LP模型,对不同投资东道国和国内不同区域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并根据研究结果,运用门槛分析方法进一步分析行业层面的数据,从行业视角探讨各要素对我国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影响的内在机理。
其他文献
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具有重要作用,能激发学生兴趣、科学组织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但目前教学存在不足,为转变这种情况,今后应该采取完善对策,从乡土地理入手、设置生活化课堂
基于液晶空间光调制器波前调制量大,像素密度高,驱动电压低等优点,用液晶空间光调制器作为校正眼像差的关键元件,研制了用于人眼畸变波前探测和校正的自适应光学系统。介绍了
本论文对湖北某原生矿进行了详细研究,查明了该矿石的主要矿物组成及矿物含量、矿石嵌布特征及共生关系。根据该矿石性质制定了铜硫混浮,铜硫分离,粗选尾矿磁选的分选流程。
"服务地方"体现了现代大学对其基本职能的理性回归。这一方面反映了地方本科院校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任务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是适应高等教育发展转型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
为了消除chiral nematic-chiral smectic C(N*-SmC*)相序铁电液晶从N*相降温到SmC*相时形成的两畴织构缺陷,提高液晶的响应速度,选用铁电液晶R-2301以及两种取向剂SE-410和RN-1199
为了解决微内尺度的精密测量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正交傅里叶-梅林矩(OFMM’s)定位的双光纤耦合瞄准触发式微内尺度测量方法。该方法通过耦合器实现光能量在不同光纤间的反向传
为了能通过背光面温度测量获得材料激光耦合系数,本文从傅里叶热传导方程出发,在一定的近似条件下推导出了不透明金属材料的表面激光耦合系数与背光面温升的关系表达式,给出了工
为优化光纤放大器结构,对980nm抽运的双包层Yb/Er共掺光纤放大器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功率下信号光的增益,计算了稳态情况下光纤中的反转粒子数、抽运光功率、信号光功率沿
为了在空间光学遥感器大尺寸反射镜柔性支撑结构的试验研究过程中获得柔度特性试验数据,设计了一种结构紧蹙的单轴柔性铰链试验装置,采用该装置在材料拉伸试验机上同时实现了
公共事业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本文立足于对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现状的认识,从民间公共事业管理滞后、网络化公共事业管理体制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