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B、T淋巴细胞衰减因子(B and T lymphocyte attenuator,BTLA)为负性调控因子,其在CD4+T细胞中的主要作用为抑制细胞因子的产生。我们通过对比BTLA/CD4+T细胞在正常人与脓毒症患者的差异,评估BTLA/CD4+T对于急诊室早期脓毒症患者严重性与死亡率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2001年华盛顿脓毒症定义会议ACCP/SCCM制定SIRS及脓毒症的诊断标准,选取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抢救室就诊符合SIRS的患者336例,将其进一步分为全身炎症反应(SIRS)组、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和脓毒症休克组,同时选择同期在北京朝阳医院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经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后,对符合条件的入选患者详细记录一般情况、临床症状、既往史、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临床诊断以及相关影像学、功能检查结果,抽取患者的肘静脉血,进行流式细胞学检测,结果记录为百分比与平均荧光强度(MFI)。患者的PCT应用自动分析仪进行床旁检测,其余检验项目均为检验科常规检测项目。对所有患者在入选第28天进行随访,记录随访时间点患者的死亡或存活情况。获取的所有数据使用SPSS19.0软件处理,非正态数据应用秩和检验,正态数据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数据采用卡方检验;各指标的诊断和预测价值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进行评价。根据ROC曲线确定界值水平。二元回归方程用于评估BTLA/CD4+T是否为脓毒症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BTLA/CD4+T为非正态分布,以25%-75%中位数表示。BTLA/CD4+T的百分比在健康对照组(50例)为90.3%(85.6%-91.9%),SIRS组(59例)为91.3%(89.0%-93.2%),脓毒症组(93例)为88.4%(81.9%-91.3%),严重脓毒症组(71例)为86.5%(78.6%-90.1%)及脓毒症休克组(63例)为79.5%(63.6%-86.6%)。BTLA/CD4+T的平均荧光强度在五组(正常对照、SIRS组、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及脓毒症休克组)中分别为7.2(6.0-8.1)、10.2(8.7-13.3)、8.7(7.0-11.0)、7.6(6.2-8.9)及6.5(4.9-8.7)。BTLA/CD4+T的平均水平在正常人处于高水平,在重症脓毒症与脓毒症休克患者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并且脓毒症休克患者明显低于严重脓毒症患者。在所有脓毒症患者中,BTLA/CD4+T百分比及平均荧光强度预测脓毒症28天死亡率的AUC分别为0.693及0.653,与PCT及MEDS相比无明显差别(P>0.05)。在28天随访中,死亡组患者BTLA/CD4+T的百分比及平均荧光强度均明显小于存活组患者(P<0.05)。将年龄、性别、淋巴细胞计数、PCT、MEDS及BTLA/CD4+T表达进行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BTLA/CD4+T百分比为脓毒症28天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BTLA/CD4+T百分比的平均水平在正常组处于较高水平,在重症脓毒症与脓毒症休克患者明显降低。低水平的BTLA/CD4+T表达与脓毒症患者的严重性与死亡率密切相关。目的:脓毒性休克是导致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其主要的病理生理特点之一为免疫抑制。程序性死亡因子1(Programmed cell death receptor-1,PD-1)和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receptor ligand-1,PD-L1)作为负性调控因子在脓毒症诱导的免疫抑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在免疫抑制阶段,PD-1及其配体PD-L1与脓毒症危险分层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2001年华盛顿脓毒症定义会议ACCP/SCCM制定SIRS及脓毒症的诊断标准,选取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抢救室就诊符合脓毒症的患者135例,将其进一步分为脓毒症组和脓毒症休克组,同时选择同期在北京朝阳医院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者29例作为健康对照组人群。经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后,对于符合条件的入选患者详细记录一般情况、临床症状、既往史、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临床诊断以及相关影像学、功能检查结果,同时留取患者的肘静脉血,进行流式细胞学检测,结果记录为百分比与平均荧光强度(MFI)。对所有患者在入选第28天进行随访,记录随访时间点内患者的死亡或存活情况。获取的所有数据使用SPSS19.0软件处理,非正态数据应用秩和检验,正态数据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数据采用卡方检验;各指标的诊断和预测价值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进行评价。根据ROC曲线确定界值水平。二元回归方程用于评估PD-1相关因子是否为脓毒症患者的独立性危险因素。结果:PD-1相关分子的表达为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中位数±四分之一间距表示。PD-L1/CD14细胞、PD-1/CD4+T细胞、PD-1/CD8+T细胞、PD-L1/CD4+T细胞及PD-L1/CD8+T细胞在健康对照组(29人)的表达分别为12.9%(10.4%-15.3%)、26.2%(23.2%-29.9%)、22.6%(18.7%-28.2%)、18.2%(12.3%-22.6%)及22.6%(17.1%-26.2%),在脓毒症组(59人)为29.2%(12.1%-43.9%)、34.1%(28.4%-44.4%)、31.6%(23.9%-46.6%)、21.5%(16.5%-30.5%)及18.8%(14.9%-37.6%),在脓毒症休克组(76人)为35.9%(20.4%-54.7%)、38.2%(29.2%-47.7%)、36.5%(27.3%-51.3%)、21.0%(9.3%-30.6%)及19.5%(10.3%-37.4%)。根据28天随访,将脓毒症休克患者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PD-L1/CD14细胞、PD-1/CD4+T细胞、PD-1/CD8+T细胞、PD-L1/CD4+T细胞及PD-L1/CD8+T细胞表达在存活组(49人)的分别为28.9%(17.9%-43.6%)、35.1%(28.5%-44.8%)、33.0%(24.8%-44.3%)、16.4%(8.6%-28.4%)及23.2%(10.8%-38.9%),在死亡组(27人)分别为53.9%(31.8%-72.9%)、42.9%(34.9%-49.0%)、47.1%(30.3%-53.9%)、22.1%(12.0%-34.0%)及12.9%(9.9%-32.5%)。PD-L1/CD14预测脓毒症休克患者28天死亡率的AUC为0.729,与SAPSⅡ及SOFA评分无明显区别。PD-L1/CD14预测脓毒症休克患者28天死亡率的界值为44.2%。经过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只有PD-L1/CD14为脓毒症休克28天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脓毒症休克患者PD-L1/CD14的表达与传统危险因子结合(SAPSⅡ和SOFA),可明显提高其预测28天死亡率的准确性。结论:我们的研究发现,在PD-1相关分子中,只有单核细胞PD-L1表达与患者脓毒症的严重性和死亡率密切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亦只有PD-L1/CD14是脓毒症休克患者28天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所以在PD-1相关分子中,只有PD-L1/CD14在脓毒症的危险分层、预后评估中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