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图像的碰撞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q9508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图像”对于我们不会陌生,“图像”是人类最早认识、记录世界的符号,伴随人类从古到今,并将继续走向未来。远古时代,人们用图像描绘世界,图像是唯一记录世界的符号。图像越来越简化,最终形成简化文字,文字成为图像的“左右臂”,从这个意义上说图像还是文字的“始祖”。人类为了自身的需要不断地创造、改进文字,又发明了印刷术,文字汇集成文本成为文学,文学凭借印刷术的力量改变了地位,超越图像成为世界的主导,图像则沦落为文学的仆从,从主体地位退居到幕后,成为文学的补充。文学作为新事物压倒了旧事物——图像,但是图像依旧存在并不断完善发展自己,文学没有取代图像成为“唯一”,它与图像共同管理人类的文化世界。纵观图像与文学的历史,它们相处还算是和谐的。历史的车轮不停运转,1895年12月28日摄影术的发明在改变了摄影命运的同时,也开启了图像历史的新篇章。图像带着新的意义,依仗强大的技术力量逐渐成为世界主角,横行于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可以说是“触眼可及”。十世纪末文学与图像碰撞了,擦出了“火花”,引发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图像凭借各种力量始终处于优势地位,一路狂飙,重夺“王位”,开始了“图像新政”,面对图像的强势,文学一再向图像屈尊谄媚,失去了文学原本的“味道”,变了质。面对文学的“堕落”,学术界慌张了,米勒更是提出了让世人“震惊”的“文学终结论”,由于对“终结”的曲解,文学也就被“消亡”,可事实证明,文学依旧存在着并且有其存在下去的理由,它是与人类同生死的。虽然文学不会“消亡”,但我们不得不重视“文学终结论”为我们拉响的警钟,图像时代文学呈现出衰落的趋势,文学边缘化了这是不争的事实,文学在当代的衰落不能把责任完全推脱给图像,文学更应该反省自身,从自身寻找衰落的原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随着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图像将继续作为“宠儿”长期存在,因此在图像时代,文学不应再去与图像争宠,文学“复古”去寻求自己的生存之根,用牢固之根对抗图像的无根之虚;人是感性与理性合一的动物,人也是多变的感情丰富的动物,因此人永远不会只满足于图像的快感,不会总沉浸于“震惊”之中,更多时候我们还是喜欢文学带给我们的“距离”美,还是喜欢文学带给我们的“韵味无穷”。从文学与图像的关系发展史我们知道:图像与文学不是敌对的,它们是可以继续共处下去的,以影视为代表的图像因吸收文学的精髓而一路走红,文学又何不借图像之“风”为自己的发展增添能量呢?本文试图从图像与文学曾经的和谐共处历史入手,反观当今文学与图像的“战争”,指出文学的不足同时针对“文学终结论”对文学不消亡进行自己的论证,旨在证明文学的依旧存在并将长期存在,努力探索一条文学再次辉煌的当代之路。
其他文献
本文是以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为主题,在考察这一思想理论渊源的基础上,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内容和现实意义,对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
以“古今中西”为中心的文化论争几乎贯穿了整个近代历史,表现在文化哲学的领域,出现了一种从体用论入手来探讨中国文化发展方向的重要思路。现代新儒家代表之一贺麟,即属于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