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对位移动词“来/去”带宾语的情况进行了历时、共时的考察和研究,并对“来/去”的带宾能力和及物性的发展变化过程进行了深入地分析。文章以两个“三角”(“表—里—值”和“普—方—古”)理论为指导,侧重从“表—里”和“普—古”两个视角来进行论述。包括前言和结语在内,全文共分七个部分:前言:文章对已有的关于动词及物性和动词“来/去”归类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并提出了一个判别动词带宾能力强弱的标准。第一章:系统考察了动词“来”带宾情况的历时变化过程,并对“来”带宾能力增强的原因进行了讨论。考察发现,“来”的带宾现象在历时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一种递增趋势,“来”后宾语的语义类型逐步增多,动词“来”的带宾能力在历时发展过程中不断增强,现在已经具有较强的及物性。我们根据“来”带宾情况的历时变化过程分析了“来”带宾能力增强的原因,指出:轻动词的移位、相关格式的发展变化和动宾格式的强类化作用是动词“来”带宾能力和及物性不断增强的三个主要原因。第二章:系统考察了动词“去”带宾情况的历时变化过程,并重点分析了“去”“到往”义产生的句法语义条件。考察表明:表“离开”义的“去1”和表“去除”义的“去2”在先秦时期出现频率都比较高,带宾能力都比较强,但自西汉开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减,而表“距离”义的“去。”刚好相反,它在先秦时期用例较少,从西汉开始出现频率逐渐增多,晋以后又逐渐衰减,直至基本不用。表示“到往”义的“去4”在西汉出现后,带宾能力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逐步增强的历史发展过程,发展到现在,“去4”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及物性。文章还分析了“去”“到往”义产生的条件、原因和判断标准,认为“去VO”式的产生直接促发了“去”“到往”义的产生,并提出“去+V+O”式和“去VO”式是“去”“到往”义实现的两种不同的句法格式。第三章:分析了“来/去”的句法语义特点及其带宾能力的优先序列。语义上,文章认为动词“来/去”在语义上具有位移性、单向性、非方式性、过程性和时间性等特征,这些语义特征对所带宾语成分具有一定语义限制;句法上,文章将“来/去”位移句分为“源点+来/去+终点、来/去+终点、源点+来/去、源点、终点均不出现”四种结构类型,并考察了它们的使用频度。文章还考察了“来/去”带宾能力的优先序列,发现“来”带宾能力的优先序列为:处所宾语>施事宾语>受事宾语>结果宾语、方式宾语、目的宾语,“去”带宾能力的优先序列为:处所宾语>施事宾语>致使宾语。第四章:分析了“来/去+O”结构中“来/去”的位移参照点及位移方向,并对“来”、“去”之间的可替换现象和“来”的代动词用法现象进行了考察。第五章:首先讨论了“来/去”带宾能力的不对称表现,认为“来/去”带宾能力的不对称主要表现在历时发展过程的不对称和共时带宾能力的不对称两个方面,然后分析了“来/去”语义泛化的过程及原因。结语:总结了全文的主要观点,并对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做了初步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