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胺是一类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主要由对应氨基酸在微生物脱羧酶作用下产生。但是,当人体摄入过量生物胺后,会导致严重的中毒症状。因此,本论文采用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了水产品中几种生物胺的含量,并考察了不同贮藏条件下水产品中生物胺含量与微生物生长的关系。此外,分离、鉴定了蓝圆鲹中产组胺菌的种类,并测定其产胺能力。 本论文主要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建立了水产品中多种生物胺的丹磺酰氯柱前衍生-HPLC-DAD检测方法,并用该方法测定了9种水产品中7种生物胺(包括色胺、腐胺、尸胺、组胺、酪胺、亚精胺和精胺)的含量。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7种生物胺能在20 min内实现良好的分离,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0.3%~102%,方法的检出限为0.02~0.26 mg/kg。结果表明:大多数样品中生物胺的总量较低,腐胺、尸胺、组胺和酪胺是被测水产品的主要生物胺,但实验发现个别蓝圆鲹样品的组胺含量最高可达577 mg/kg。 第二部分,研究了不同贮藏条件下水产品中生物胺的含量与微生物生长的关系。考察了蓝圆鲹、金线鱼、带鱼和章鱼在﹣20°C、0°C、4°C和25°C下生物胺含量的变化,并测定了蓝圆鲹和章鱼在4°C和25°C下微生物的数量。结果表明:除在﹣20°C下样品中生物胺的含量变化不显著外,均随着贮藏温度的升高和贮藏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增大(p<0.05),蓝圆鲹和章鱼在4°C和25°C下微生物数量也随贮藏温度的升高和贮藏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增多。同时发现在贮藏过程中样品的微生物数量与腐胺、尸胺、组胺和酪胺的含量呈正相关性(R2>0.8),但章鱼中组胺的含量与其无相关性。 第三部分,研究了蓝圆鲹中产组胺菌的种类及其产胺能力。采用组胺筛选培养基从冰鲜蓝圆鲹鱼肉中分离产组胺菌,利用HPLC测定各分离菌株的产胺能力,通过测定细菌的16S rDNA序列并构建系统发育树鉴定其种属。结果表明:共有9株细菌(记为H1~H9)被分离出来,其中H8菌株的产组胺能力最强,在TSBH培养基(含1.0%组氨酸)中可产组胺达115 mg/L,而其它菌株的产组胺能力较弱(13.0~20.4 mg/L)。同时发现这9株细菌除了可产组胺外,还产生多种生物胺(如腐胺、尸胺、酪胺等)。此外,鉴定结果表明,这9株细菌大多属于G-菌,它们分别为Arthrobacter bergeri(H1)、Pseudomonas sp.(H2、H5和H6)、Psychrobacter sp.(H3)、Shewanella baltica(H4和H7)和Aeromonas salmonicida(H8和H9)。 综上所述,实验所采集的冰鲜水产品中生物胺的含量普遍较低,低温贮藏可有效抑制水产品中生物胺的产生;腐胺、尸胺、组胺和酪胺可作为判别水产品新鲜度的质量指标;蓝圆鲹鱼肉中产组胺菌多数属于 G-菌,其中产组胺能力最强的细菌为 Aeromonas salmonic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