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全国广大乡村在自然保护和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乡村发展仍受到许多瓶颈的制约。如何提高乡村吸引力,促使人口资源等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分布,是当今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城乡统筹理论、推拉理论、乡村多功能性理论、引力理论为指导,从综合视角论述了乡村吸引力的概念,分析了乡村吸引力的结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提出了乡村吸引力的测度方法及其调控路径,并以长沙市望城区光明村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提升区域乡村吸引力、建设美丽乡村提供决策参考。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乡村吸引力是指乡村地域系统吸引城乡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乡村地区流动和集聚的综合能力,其大小与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及景观条件密切相关,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动态性和多样性等特征。结构表达式为:乡村吸引力A=F(R,C,S)。式中A为乡村吸引力,R为乡村拉力,C为城市推力,S为城乡阻力,F(.)代表函数关系。(2)乡村吸引力由乡村拉力、城市推力、城乡阻力组成,主要受乡村供给丰富度、城乡可达便捷度、城市需求多样性三种因素的影响。乡村吸引力的基础源于乡村丰裕的生产、舒适的生活、适宜的生态、美誉的景观等对城市产生的拉力。而乡村吸引力形成的过程在于众多城市居民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需求产生的推动力,城市居民根据城乡间的可达程度做出决策行为,将乡村独特的资源环境与城市需求相结合,促使乡村潜在吸引力变为现实吸引力。乡村吸引力的三大系统在时空交互与循环过程中共同影响而形成最终的乡村吸引力。(3)乡村吸引力采用单指标量化-多指标集成的评价方法进行测度,测度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要素层和指标层。目标层包括生产丰裕度、生活舒适度、生态适宜度、景观美誉度、可达便捷度5个方面,要素层包括农业生产、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8个方面,指标层包括农地产出率、社会和谐程度、对外交通便利性等24个指标。在此基础上将测度结果划分为A、B、C三个等级,使用雷达图法和IPA分析法对乡村吸引力的测度结果进行分析。(4)乡村吸引力的调控应采用宏观-微观有机耦合的调控路径。宏观调控是以乡村系统结构优化为目标,包括增强乡村拉力和减小城乡阻力。微观调整是以乡村内部要素强化为目标,分为四个决策步骤。(5)基于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农业普查数据及农村经济统计数据中国统计年鉴等资料收集数据,对长沙市望城区光明村的乡村吸引力进行了定量测度,结果表明光明村属于A级综合吸引力较强的乡村。光明村应着力增强经济实力、提升景区吸引力、提高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保护乡土特色为建设目标来提升乡村综合吸引力,将其打造成宜居宜业的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