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游业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突出重要的地位,开展西部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格局的研究,对优化配置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发展资源和促进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经济学、旅游学、地理学、区位论、产业布局学等理论的指导下,采用社会经济调查分析、统计分析、空间分析等方法,对西部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进行了评价,对西部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格局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旅游资源分布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功能区划、重点建设地区、建设轴线和重点旅游线路进行的研究和优化,并提出了旅游资源开发格局优化的对策措施。全文由七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引言。包括研究的背景、意义、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等。西部民族地区土地辽阔,少数民族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在国内外旅游业大发展的背景下,开展对西部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格局的研究,对优化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发展资源配置、加快旅游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建立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第二部分,国内外研究综述。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有关西部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格局优化的直接相关文献很少,间接相关文献主要集中于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研究、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及优化研究、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等领域。第三部分,西部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评价。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西部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进行了评价。西部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优势为资源丰富且种类较多,原始性和垄断性较强,民族风情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但是区位条件较差,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旅游形象不够鲜明和突出,在国内外旅游业高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发展潜力巨大,但是面临着自然衰败、人为破坏和人文环境恶化的威胁。第四部分,西部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运用绝对量和相对量指标,从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收入、旅游饭店等方面,对西部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格局现状进行了区内和区外比较,较客观地评价了其开发格局。无论是从绝对数量上看,还是从相对数量上看,西部民族地区高等级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水平较低,与其所具有的土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不成比例,与其所拥有的丰富的旅游资源更不匹配。进入新世纪的近10年来,西部民族地区接待的入境游客人数获得了较快增长,但是相对于东部和中部而言,速度较低。在西部民族地区内部,旅游业发展的地区差异十分悬殊,不平衡性特征十分明显,西南地区目前正维持着西部民族地区的主导地位,但是这种地位正受到挑战,旅游资源开发格局正处于剧烈的变动之中。第五部分,西部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格局的优化分析。西部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呈凝聚态分布,省区之间旅游资源绝对量分布不均衡,整体上服从“Y”型特征,铁路线等交通线附近集聚明显,省会(自治区首府)城市附近地区较多。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功能区划可分为5大区:远西南滇黔贵奇山异水民族风情旅游区、近西南川渝名山峡谷天府之国民族风情旅游区、近西北陕甘宁古都丝绸之路荒原旅游区、远西北新蒙荒漠草原旅游区和青藏宗教文化原生态旅游区。同时对旅游重点发展地区(旅游组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应重点建设西部25个组团和15个重点建设轴线的观点,并对每个旅游亚区的重点旅游线路进行了设计和分析。第六部分,西部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格局优化的对策措施。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西部民族地区实施旅游非均衡开发战略、深度开展区域旅游合作、树立鲜明的旅游形象、明确合理的区域分工、改善旅游交通条件等优化开发旅游资源格局的建议和措施。第七部分,结论与展望。对主要结论和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并对本研究的不足进行了讨论,展望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