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生产力迅速提高,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伴随着这些发展,各种思潮、观念纷来沓至,社会上出现了严重的道德丧失现象:人们失去了对是非的判断标准,失去了同情心,开始自私自利,麻木不仁。为此,当前的重要任务是构建与我国市场经济相符合的道德秩序,重视道德教育,完成教育体制的转型,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人们的道德意识,增强人们的同情心。本文对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中的同情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文章首先分析了国家所有制不同、国情和传统文化不同的18世纪的英国和市场经济的中国在道德现状、道德矛盾及道德教育内容等方面的相关性。并对最近数年来学界关于亚当嘶密思想的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发现当前的学术界对亚当·斯密的研究大部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或是对斯密的另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进行文本上的解读和研究,而利用文本的思想启示我国的道德教育的文献较少。本文认为,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以“同情”为基础,合宜性为道德教育判断的标准,个体良心和责任的内化,形成了最可贵的仁慈美德、最基本的正义美德、最有用的谨慎美德和最重要的自制美德。本文将从《道德情操论》中体现的以上道德教育思想入手,并结合我国的道德教育存在的现状,找到符合我国道德教育的思路和路径。最终得出,斯密的“同情”理论启示我们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应运用相互同情,加强道德教育效果;教育者应努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同情情感。“合宜性”的理论启示我们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应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道德教育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建立和完善各种奖惩制度。“良心和责任”的理论启示我们在道德教育重在人心中善的培养;道德教育必须培养人的责任意识;道德教育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美德”的理论启示我们道德教育过程中要重视仁爱教育;建立正义的社会制度,优化道德教育的环境;加强自我教育,注重审慎的培养;学生应由“他律”向“自律”转变,培养完美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