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了文献法,以唐代春秋两社为考察对象,从社的缘起出发,描述唐代社礼与社俗系统的历史形成过程,通过对唐代春秋两社“京”、州县”、“民里”及民间社祭仪式活动的勾勒,分析唐代官民春秋两社祭祀及活动的不同情感维度,论述唐代春秋两社礼俗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共同的文化时间特征。本文共分为九个部分:绪论部分交代了选题意义和文献综述。第二部分是对礼和俗的概念界定。第三部分是对社“万物生殖之基本力量”的文化内涵的界定,梳理“社”与“地”的关系,总结出“社”的内涵及其发展历程。其一,在“土”、“社”和“地”的文字学关系上,“土”是最早的,“社”次之,在周代的后期才出现的,“地”最晚。其二,春秋战国时期,社祭成为地祭之属。其三,“社”除了生殖力量崇拜外又衍生出国土政权疆域之义,与“稷”相连成为一个国家政治的代名词。第四部分勾勒了史上社的礼俗分化、形成和各自成熟形成体系的过程。“社”自商土周社发展而来,兴于秦汉,盛于唐宋,唐代是社祭礼、俗活动的黄金期。元、明和清三个朝代,就官方的社祭来说,不管是社的体制还是社祭仪式,两者都只有些微的细节变化,但民间之社和社日活动,由于村社共同体的瓦解、多元宗教信仰的冲击和乡间宗族势力的兴起而日见衰败。第五部分以唐代为中心,细致地勾勒了唐代官方“京”(礼的典型)、“民里”(礼俗结合体)、民间(俗的典型)社祭仪式。综合来说,唐代社祭有祭前确定祭祀人员、斋戒、夕牲和布置社坛,祭时迎神、奠玉帛、献礼受胙、送神和瘗坎,祭后宴饮同欢等程序。另外,民间还有以私社为组织的社日活动,有些地方受礼制影响较少,是典型的民间巫术行为。第六部分就唐代官民春秋社祭仪式的情感特征进行分析。官方社祭仪式政治色彩浓厚,是严肃的;民间的社祭仪式传承了古老的神树信仰,其活动有广场式的狂欢化特征。第七部分是唐代春秋两社的礼俗互动。其一,唐代礼制对民间的社俗进行了整合;其二,唐代民间的社俗对唐代的社礼有了些微的渗透。唐代是人神关系的转变期,也是礼俗汇通的融合期,春秋社祭仪式既包含了礼法文化,也渗透了巫俗遗迹。其三,唐代社祭的礼俗互动是国家与社会的互动,是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统一,是社会力量合法化的希望与努力。第八部分探讨了唐代官民春秋社祭的共同的文化时间及其意义。其一,社是农业文明中产生的信仰模式,社日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时节;其二,农业生产的春播秋种促使社祭形成了春祈秋报的情感理念,季节上的春秋循环也促成了社祭仪式的春生秋收的生死循环模式。这是以前学者可能意识到但没有就此深入开展研究的,因此需要展开论述。第九部分是全文的结语。全文对唐代的官民社祭系统及其礼俗互动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之所以选时在唐代,是因为在唐代,官方之社达到了鼎峰,民间之社日则是中国古代的狂欢节日。就官方和民间的社祭互动来说,官方着意于对民间文化的驯化,民间则重在节日中的情绪宣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