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教会中学的本土化——以开封教会中学为例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he04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世纪后,基督教大规模入华,特别是鸦片战争后国门大开,教会势力在中华大地快速传播开来。为了配合其宣教目的的实现,教会重视事工建设,尤其重视兴办教育以宣扬宗教。各级教会学校在中华大地遍地开花,快速发展起来,具有强烈宗教特色的教会教育盛行于近代中国社会。  教会中学创立之初,由于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传教士们就注重迎合中国社会,其本土化随之发展。随着国族危亡的加剧,近代社会发生一系列剧烈变革,民族主义思潮盛行。20世纪20年代以来,被视为文化侵略的教会教育开始面临非基督教运动、收回教育权运动的猛烈冲击。社会舆论与知识界对教会教育的大肆批判,政府收回教育权的强制要求与学校内部反教力量的增强,使自我缓慢调适中的教会中学的本土化不得不加速。以立案为标志,教会中学在教育宗旨、课程设置、生源与经费、师资队伍与学校管理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  通过对开封教会中学相关文献档案的深度挖掘及对史料的分析和论证,可以看出,开封教会中学的本土化受到内部趋力和外部压力的共同作用,展现出主动融合和被动调适结合的特点。其本土化就是世俗化与中国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开封教会中学迫于内外压力不得不淡化其宗教色彩,迎合社会教育的需要,并不断为国家权力所渗透,以适应时代巨变中的中国社会。而新政权建立后对教会中学的接收,使教会中学的本土化进程戛然而止,教会中学在中华大地快速消亡,其本土化的努力也归于终结。  从开封教会中学的发展进程中,今人可以看到近代中国教育发展中的某些缩影。同时,教会中学顺应时代潮流而进行的本土化改革,则为我们当前的教育发展与改革提供了历史思考与反省,对于当今中学中的德育教育和教会本土化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其他文献
中国的近代,风云变幻,李鸿章称其为“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在这个变局中,湖南人担了极为重要的角色,胡林翼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当时,他和曾国藩、左宗棠齐名,誉为“中兴名臣”。在曾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民国时期,中国社会乱象纷呈。具有悠久历史、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民间自发组织——会道门,适时登场。在河南,经历了20年代的会门武装勃兴后,会道门于抗日战争时期又迎来了发展兴盛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通过对黑龙江省Ⅰ区、Ⅱ区、Ⅲ区6座桥梁桥位处河冰抗压强度与河冰温度、加载速率试验数据的分析,建立了Ⅰ区、Ⅱ区、Ⅲ区河冰强度与河冰温度、加载速率的数学关系模型,依据
本文利用1992~2006年中国省区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国际R&D通过进口贸易对中国省区的技术溢出效果,结果表明:国际R&D通过进口贸易对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影响,国际贸易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