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破裂的基础上形成的血栓使冠状动脉持续、完全闭塞所致的临床综合症。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恢复心肌组织血流灌注,避免心肌细胞进一步坏死和心室重构,从而降低死亡率和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能使相应心肌组织尽早恢复,疗效明显,预后改善明显,PCI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逐渐占有主导地位。但是我们也发现在行支架置入术后发生的无复流、慢复流现象的出现是造成术后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在STEMI形成、急诊行PCI术中相关高凝因素激活,再灌注损伤、无复流产生等过程中,血小板的激活都起着的十分重要的作用,早期、有效、持久的抗血小板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心肌组织的灌注水平,减少无复流现象。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GPI),能够竞争性抑制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的结合即血小板聚集的最后共同通路来彻底消除任何激活剂引起的血小板聚集。替罗非班是高特异性非肽类GPⅡb/Ⅲa受体拮抗药,是目前国内临床所应用的最强的抗血小板聚集药,起效快,作用稳定、可逆。国内外专家研究发现盐酸替罗非班能有效地减少PCI术后短期和长期的缺血并发症,减少无复流现象,但对于其提前应用是否具有更佳获益目前无定论。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术前尽早使用与单纯术中使用两种方法对STEMI患者急诊PCI能否减少无复流现象以及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的差异,从而探讨急诊PCI术前及术中应用替罗非班的疗效及意义。
方法:
1、选取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于我院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明确急诊行PCI术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术前术中替罗非班组和单纯术中替罗非班组。其中术前术中替罗非班组患者50例,男性41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59±13岁(35-89岁),单纯术中替罗非班组(对照组)50例,男39例,女11例,平均年龄64±11岁(41-88岁)。术前术中替罗非班组,术前给予盐酸替罗非班0.15 ug/kg/min,术中在导丝通过病变后经导管冠脉内推注替罗非班10ug/kg,后以0.15ug/kg/min维持泵入,单纯术中替罗非班组在导丝通过病变后经导管冠脉内推注替罗非班10ug/kg,后以0.15ug/kg/min维持泵入,两组术前术后均根据患者情况应用其他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硝酸酯及他汀类药物等。
2、收集比较两组患者PCI术前临床基础资料;分析比较两组患者PCI术前后的TIMI血流分级、术后TIMI心肌灌注分级(TIMI myocardialperfusion grade,TMPG);分析比较两组患者PCI术中术后出血情况。
3、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一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4、记录住院期间及随访30天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再发性心绞痛、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5、所有数据均以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计量资料间差异的比较采用F检验,两组计量资料间差异的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计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间的一般临床特征、就诊-球囊首扩时间、病变血管数、心肌梗死相关血管类型、再通时间、支架植入数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梗塞相关血管均成功再通,术后各有2例死亡病例。两组术前TIMI血流分级无差异(P>0.05);术后TIMI3级血流获得率术前术中组明显高于单纯术中组(P<0.05),术前术中组TMPG3级灌注获得率明显高于单纯术中组,两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周LVEF术前术中组略高于单纯术中组,但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术中组术中、术后出血情况略好于单纯术中组,但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住院期间及随访30天内MACE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明确患者急诊行PCI术治疗者,提前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心肌灌注水平,且并不增加术中、术后出血情况及住院期间和随访30天内MACE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