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翻译理论得到了重大发展,翻译理论学者们更青睐于跨学科的研究。他们把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引入翻译研究,为翻译研究增添新鲜的血液,使得翻译理论内容更加丰富,更有活力,更有助于翻译学的建立和发展。与此同时,译者的地位,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翻译批评的标准一直都是翻译研究中最具争议的问题。实际上,译者的翻译作品应该是忠于原文的形式还是内容?他要达到的翻译效果是传达原语文化还是去适应译语文化?他要实现原文作者的写作目的还是要满足译文读者的期望?作为翻译要素中关键—环的译者所做出的不同选择,将会对翻译结果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随着翻译研究的蓬勃发展,在这样复杂的翻译研究环境下,胡庚申教授借鉴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适应和选择”,以宏观的视角来探讨翻译的过程,并提出了翻译适应选择论,从而希望如实地反映和再现翻译实践活动。本文运用胡庚申教授的理论,对简爱的两个中译版本进行比较,意在运用实例来说明该理论的可行性。实际上,自从该理论被提出以来,已经有一些翻译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并认为这个理论是一部简约创新之作,它是别开生面的理论建构。还有些学者尝试用该理论来解释《论语》、《天演论》、《浮生六记》等翻译作品的内在规律,但是,到目前为止对于该理论的应用还很有限,翻译活动还要进一步验证其可行性,这也是本文作者运用该理论对《简爱》的两个中文译本进行解释分析的目的所在。第一章介绍了研究目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以及本文内容的框架。第二章对现有的翻译理论中关于译者主体性问题的研究,翻译理论中的适应选择的探讨,以及夏洛蒂·勃朗特的作品《简·爱》以及其中文译本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包括对原文作者的介绍。第三章对胡庚申教授的理论—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理论框架进行描述,包括其哲学理据,翻译过程,翻译方法,以及评议标准。他以达尔文“适者生存”为理论导向,对翻译过程进行解释,把适应和选择看作是翻译活动的两个方面,把译者看作是翻译环境下的最活跃,最具有主动性的因素。第四章是本文的主要部分,作者对李霁野和祝庆英翻译的《简·爱》的两个中文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意在验证该理论所描述的翻译过程就是译者在翻译生态环境下,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的适应和选择过程,并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第五章得出结论。在翻译适应选择理论解释下,这两个中译本是成功的翻译作品,从而验证该理论的可行性和解释功能。并提出本文的研究不足方面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