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竹编工艺属于民间工艺,而民间工艺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民族传统文化重要载体,其文化价值以及传播价值溢于言表,这些技艺不仅是我们的,也是世界的,更是未来的,且一些优秀的民间工艺也成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地区的传统民间工艺还代表了不同民族文化群落的精神个性。因此,加强对其认知和保护,对于强化传统文化基因和身份的认同以及唤醒区域民间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世界各国针对民间工艺的传播都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开展过不同角度的研究,相对于我国国内的研究来讲,国外学者对于我国传统民间工艺的研究了解的并不透彻,一方面源于语言的障碍,最主要的还是因为文化差异所导致的对于我国民间工艺文化的疏远和误解。而国内对于民间工艺的研究是相对较近十几年才受到一定的重视,且研究角度各有侧重。但因为一些传统的固有原因,所以我国民间传统工艺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考验,特别是传播问题,如何让极具地域性的优秀民间工艺传播出去,如何让其他地域更好的工艺技术引入进来,如何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和关注民间工艺的发展,从而喜欢甚至热爱优秀的民间工艺文化,则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化问题。 四川省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四川的竹编技艺则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雄厚基础的大众文化底蕴,许多重点民间工艺甚至早已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典型性。所以笔者将以中国“竹编之乡”——四川省崇州市道明镇的竹编工艺的传播和发展,以及现代化重构的问题作为范例和载体,在其范围内进行田野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实证研究的方式来考察四川竹编工艺的传播效果,并结合内容分析和文献分析等方法对四川竹编工艺的传播历史和模式进行探究。 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看,要想真正让信息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受传者对信息的反馈也很重要。因此,本人除了面向四川省道明镇竹编艺人进行问卷调查外,同时通过网络调查问卷的形式面向普通大众进行了调查研究,以了解从受传者角度,对该信息的接收有什么样的期待和建议。进而从统计的结果去分析,得出有利于改进工艺传播的方法。通过研究发现:互联网、社交媒体与智能手机作为新媒体传播的媒介,也锻造了一个新的受众群体,他们会产生与以往不同的需求。所以,相应的关于民间工艺的传播就必须要与之适应,满足其需求。因为现在的受众群体,特别是文化消费者,在受到新传播方式的浸润之后,在内容选择、阅读习惯、接受心理等诸方面已经发生了改变。如果民间工艺文化还仅仅停留在传统的传播方式上,必然会遭到市场的淘汰,从而形成无人传承的恶性循环。 对四川竹编工艺品行业,应该坚持不能丢弃传统,寻找与时尚结合的适当方式,使其蓬勃发展,显露生机。当前四川民间工艺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但仍存在诸多不足,其中特别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四川传统民间工艺与现代化发展的关系:四川传统民间工艺的健康发展需要现代化的推动,反过来,现代化又需要传统民间工艺文化的积淀和支持,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社交媒体这样的传播渠道,特别是互联网,网络传播与自媒体传播。 大数据的发展在学界也是近年来一直被受关注的,其到来极大丰富了文化传播的传播内容,改变了传播媒介生态结构。特别是我国近年来部分发达地区先后进入了信息社会,信息化环境下文化承载技术与它所负载的文化内容之间出现了新的关系,将给传统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带来新的契机。各行各业都根据自身的特点与大数据相结合以促进其发展,社交媒体在大中城市已经发展的如火如荼,美食餐饮休闲娱乐,即使美容美发等传统服务业也相继做出了调整以适应现代受众的需求,民间工艺也不应例外。如果可以让这样一个发展大趋势为我国民间工艺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所用,一定会大有可为。但是在相对闭塞和落后的地区却只能说是逐渐兴起,特别是一些乡村,虽然是民间工艺文化集中的地区,但由于中老年民间手工艺人占绝大多数,而他们却很少接触网络媒体,甚至很多民间艺人根本不会使用电脑,且思想观念较滞后,有的技艺密不外传。因此,从长期来看,即使有很好的作品和创意,也仅仅局限在当地,或者通过徒弟口耳相传,但这样的传播渠道并不能广泛而有效的使其传播开来。 本文希望通过对四川竹编工艺的传播以及对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现代化重构的问题进行讨论,结合大数据时代的特质,为竹编工艺能够在现代社会中以网络化的形式传承与发展提供方法依据,从而推广至更广义的我国民间工艺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结合笔者在调研过程中亲身经历和感受,借助科学的研究方法,由浅入深,由点及面的剖析相关的传播问题,给出科学且合理化的建议,促进四川省竹编工艺产业的发展以及其文化品牌的传播,从而更好地保护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就是本论文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