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间套作通过不同的田间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物质产出,不同的田间配置方式使套作群体形成不同的光环境,进而影响作物的形态建成及群体产量。为探明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不同田间配置对大豆冠层光环境、形态、产量及系统效益的影响,实现大豆优质高产栽培,本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在玉米窄行距、大豆行距均为40 cm下设置了3个带宽和3种行比(T1:带宽2 m,行比2:2;T2:带宽2.4 m,行比2:3;T3:带宽2.4 m,行比2:4;T4:带宽2.8 m,行比2:3;T5:带宽2.8 m,行比2:4)并以净作玉米(CKM)、净作大豆(CKS)作为对照。对试验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玉米大豆共生期内,不同的带宽和行比直接影响大豆叶片冠层透光率。大豆冠层透光率净作显著高于套作。种植带内从T1到T5,大豆冠层透光率随带宽的逐渐增大而增大,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T4、T1,分别为91.8%、69.57%。同一带宽下改变玉豆行比对中行大豆冠层透光率无显著影响。边行大豆冠层透光率最小值出现在T3,比T1、T2、T4、T5分别低2.91%、4.35%、13.36%、5.05%,差异显著,同一带宽下不同行比对边行大豆冠层透光率有显著影响。共生期套作系统光呈―V‖字分布,随着带宽的增大,大豆冠层的光合有效辐射逐渐增大。待玉米收获后,大豆冠层光分布较为均匀,带宽对大豆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无显著影响。2.随着带宽的增大,五叶期和始花期,种植带内套作大豆的茎粗逐渐增大,始花期最大值两年分别出现在T4、T5,茎粗分别为8.13 mm、5.41 mm,净作大豆的茎粗显著高于套作,与大豆冠层透光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五叶期叶面积指数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均表现为逐渐减小的趋势,最大值均为T1,分别为2.11 mg/g、1.87 mg/g、4.00 mg/g,与大豆冠层透光率呈极显著负相关;2.8 m带宽下,净光合速率最高,均出现在T5,两年分别为21.61μmol·m-2·s-1、20.83μmol·m-2·s-1,与大豆冠层透光率呈显著正相关。3.随着带宽的逐渐增大,种植带内始花期套作大豆各器官的干物质、单株干物质呈增大的趋势,与大豆冠层透光率呈显著正相关;两年分别出现在T4、T5,叶干重、茎干重、单株干物质T4分别为10.79 g、14.24 g、25.12 g,T5分别为4.23 g、4.81 g、9.48 g,在始花期和盛荚期,各套作处理下大豆的干物质分配规律表现为茎干重均高于叶干重,净作显著高于套作。4.随带宽的增大,套作大豆的根冠比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盛花期和盛荚期最大值、最小值均分别为T3、T4,盛花期T3、T4分别为0.11、0.09,盛荚期T3、T4分别为0.16、0.11,与大豆对玉米的种间竞争和单株干物质呈极显著负相关;种植带内套作大豆的相对竞争严重度呈降低的变化趋势,T4下相对竞争严重度较其他处理显著降低,两年分别为0.023、0.103,相同带宽下不同的行比对大豆相对竞争严重度影响不显著,且与玉米对大豆的种间竞争呈极显著正相关;T1和T3下玉米的相对拥挤系数高于大豆,T1两年分别为33.61、8.67,T3两年分别为6.36、8.83,在此田间配置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5.大豆的光截获、单位面积产量、光能利用率和系统太阳能值随带宽的增大而增大,均在T4下达最高值,大豆产量两年分别为2735.49 kg/hm2、1733.79 kg/hm2,光能利用率两年分别为0.34%、0.24%,系统总产和玉米产量呈相反的变化趋势。而综合考虑系统总产、土地当量比和系统太阳能值,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系统可将带宽适度扩大到2.4 m,选择玉米大豆行比2:3可优化群体结构,提高大豆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