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创业板市场旨在为具有高新技术以及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提供更为广阔的融资平台,其能否在我国资本市场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在IPO前后的绩效情况进行实证分析,考察创业板市场是否存在“IPO效应”、分析上市公司IPO前后绩效发生变化的原因,力求为创业板的发展和完善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建议,从而使我国创业板市场的整体绩效得到提高。
本文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从“IPO效应”、创业板市场的发展以及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的相关理论入手,结合我国创业板的特点,初步建立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IPO前后的绩效比较研究的框架和思路。
本文以较早在我国创业板市场上市的36家企业为样本,选取代表企业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以及成长能力的四类共八项财务指标,依据主观赋权法构造综合指标以对企业经营绩效做出整体性的评价。针对所构建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统计分析以及双尾配对T检验的方法证实我国创业板市场整体上存在“IPO效应”并且各行业均存在不同程度的“IPO效应”;运用单因素方差F检验和单变量多因素方差F检验的方法对所选取的整体样本以及按照有无创投背景和不同行业标准进行分组的样本进行了IPO前后绩效变化情况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除偿债能力在IPO之后变好之外,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以及成长能力都有所下降;另外,研究还发现上市公司是否有创投背景并不是影响企业经营绩效的主要因素,而行业不同对企业绩效的变化存在一定的影响。
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本文认为我国创业板市场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审核制度,同时注意行业分布的多元化,并尽快完善市场的监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