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被认知问题困扰了几千年,其中的知觉问题更是占据特殊地位——它沟通了“物理域”与“心理域”。本文建立在哲学、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等多学科基础之上,针对传统认知主义的局限与困境,尝试探讨生成认知进路的知觉观,从而进一步揭示认知的本质。传统认知主义的核心是“机械隐喻”,认为知觉是一个信息加工流程和一个神经运行过程,这在本体论上是笛卡尔式二元论的立场的延续,在方法论上沿袭了西方近代科学的构成论、机械论研究传统和个体主义研究取向。在科学实践上最终陷入了知觉对客观世界反映的真实性、知觉的“非充分性决定”、直接知觉与间接知觉等问题的持久争论之中。传统认知主义非但无法解决“物理域”与“心理域”之间的鸿沟,反而陷入一个新的表征与知觉体验之间的“心—心”问题的逻辑鸿沟。具身认知在反对“机械隐喻”的道路上迈出了可贵的第一步,然而,它并不能充当严格意义上的研究范式。生成认知进路指明了新的方向,它不仅给出“身—心”问题真正的解决方案,同时提供一个兼容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生物学和哲学等多学科的平台和衔接认知科学各领域的核心理念。生成进路的核心是倡导生命与认知的深刻连续性,并主张在这个连续体上研究认知。它建立在自治、具身、涌现、意义建构和经验等核心理念之上,所谓认知指的是,自治的行动者为了产生和维持自身,建基于积极的意义建构活动,并生成自己的“意义世界”的过程。关于认知的理论首先是关于知觉的理论,生成进路不是从“输入—输出”关系,而是从自治的行动者出发,在动态的感知运动环路中探寻知觉。关于知觉基本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检验生成认识的理论效力。视知觉存在“非充分决定”问题,即视网膜成像并不能决定知觉系统最终的知觉内容。生成知觉观认为,知觉内容本身并不总是详尽和完整的,知觉者对那些“不在场”物的知觉体验的获取依赖于——他们按照自身的感知运动的方式与环境打交道的方式。在解决知觉的直接与间接的争论问题上,生成知觉观指出它们的问题在于错误地将知觉规定为内部或外部的,相反,知觉既非内部的,也非外部的,而是作为整体的系统与广泛的外在情境的“关系域”。对颜色的讨论中,生成进路不同意主观主义将颜色还原为纯粹的神经过程和心理体验,也不赞同客观主义将其归结为客体的质性。颜色遵循自身的逻辑,它是具身的和生成的,它存在于物理地带与心理地带、认知与文化的交合之处。个体知觉是社会知觉的压缩版本,我们要考察真实的认知过程,必须要将其置于特定的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语境之中。从生成的视角看,社会认知本质上是自治的社会个体为维持自身生命的生存与延续,根植于社会交互的基础上的成员共享的意义建构活动。同时,自然选择需要被重新理解,认知进化也不能等同于生物进化,文化不是内嵌于认知的模块,它不仅影响我们的认知、神经发展和行为,同时也被我们认知所重塑,每一个人都是经过文化适应的主体。我们最终得以用统一的语言解读知觉,从个体认知到社会性知觉,从个体间的交互过程到代际间的文化适应过程,生成的核心理念——生命和认知的深刻连续性得以贯彻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