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型的视角解读西尔维亚·普拉斯诗歌中的生与死内涵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_wu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尔维亚·普拉斯(1932—1963)是美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自白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她以“辉煌的痛苦和神圣的嚎叫”屹立于美国诗坛。她的诗歌充满着浓厚的死亡色彩,同时她用其短暂的一生创造了诗坛的神话。普拉斯对死亡的向往与痴迷近乎疯狂,被众多评论家评为“死亡艺术家”。本文用卡尔·荣格的原型理论和诺斯少普·弗莱的原型批评方法分析其诗歌。原型批评是西方重要的批评方法之一。作为一种探寻人类精神文化的批评方法,它试图发现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和叙事结构,进而发现人类精神真相以及艺术的本质。所以本文通过对普拉斯诗歌中生死原型和仪式过程分析得出,普拉斯对于生的追求是肉体的消亡和精神的再生,这种消亡与再生恰恰是通过死亡来实现的。   本文共分五个章节。   第一章导言中,对诗人的生平及其诗歌,以及荣格和弗莱原型理论进行了概述。   第二章主要通过普拉斯的经历与部分典型诗歌分析了普拉斯作为自白派诗人对生死的自我意识。   第三章以原型理论为基础,解读其诗歌中出现的生死原型,如月亮,大海,大树,黑色,猫头鹰和恐怖母神原型。   第四章运用原型批评方法,分析其诗歌中从生到死,和由死到重生的过程。   最后一章作出总结,普拉斯的生是通过死实现的,普拉斯诗歌中的死亡是去往新生的通道,死亡对于她而言是用肉体消亡得到灵魂的再生。
其他文献
过去,世界主要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了解中国。如今,人们通过各类网络平台可以相对自由地进行交流。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电子资源,也改变了世界洞察中国的角度
学位
2007年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牛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丰学习能力,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然而,自主学
学位
学位
我国古典章回小说《老残游记》是晚清作家刘鹗的代表作。小说通过描述郎中老残行医游历的见闻感受,揭露了清末社会的腐败与人民的疾苦,表达了作者医国救民的强烈愿望,被列为晚清
汤亭亭(马克辛·洪·金斯顿)无疑是二十世纪末华裔美国文学的领军人物。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美国文学界认定她为第一位亚裔美国文学作家。她发表于1976年的作品《女勇士:一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