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双语作家兼译者之一,张爱玲不仅在文学创作方面成绩斐然,而且为我国的翻译事业留下了丰富的财富。虽然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对张爱玲研究的天平明显偏向其作为作家的一面,但近十年来亦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其作为译者的成就。然而,对张爱玲作为译者的研究大多还集中在对她翻译生涯的总结,对她双语译作《海上花》的深度研究可谓是凤毛麟角。事实上,张爱玲对《海上花》所作的语内与语际翻译在翻译史上是十分罕见的个案,因而对这部译作的研究更显得价值不菲。中西方传统的规定性译论以原作为中心,重点关注翻译的本质、标准与技巧,往往忽略译者的作用进而导致了译者地位的边缘化。上世纪80年代的文化转向拓展了翻译研究的视野,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了。阐释学的相关理论已成为译者主体性研究的重要维度,尤其是现代阐释学代表人物乔治.斯坦纳的阐释翻译理论更与译者主体性紧密相关。他认为翻译有四个步骤组成,即:信任、攻占、吸纳、补偿。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可以充分发挥他的主体性。本文对文本《海上花》做了具体的定性分析,以期考察张爱玲双语翻译过程中如何发挥她的译者主体性以及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效果中所起的作用。全文除导入与结论部分外由四大主体部分构成。导入部分简单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方法、意义及文章结构。第二部分为本文的文献综述。综合考察了国内外学者对译者主体性及张爱玲与译作《海上花》的研究历史、现状以及进一步研究的空间。第三部分为理论框架。首先对与译者主体性相关的术语如主体、主体性、译者主体性等做了理论上的梳理,为本文的研究打好了理论基础。其次,简单陈述了阐释学的基本观点,进而梳理了本文的主要理论基石即阐释翻译理论并对这一理论与译者主体的关系做了分析。第四部分为本文的研究设计。作者在这一部分提出了具体的研究问题,研究中用到的方法以及本研究的数据采集及分析过程。第五部分为个案分析部分。本章运用了乔治.斯坦纳的阐释翻译四步理论详细论述了张爱玲在翻译《海上花》的过程中怎样发挥了她的译者主体性。最后一部分为结论部分。经过分析本文得出结论:张爱玲在《海上花》的翻译中充分发挥了译者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