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学术界对外来作物玉米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其传入时间与途径的探讨,且众说纷纭,没有统一定论,关于玉米的本土化研究几乎近于空白。对此,本文在明确了“本土化”基本内涵的基础上界定了“玉米本土化”的概念,认为“玉米本土化”,就是指玉米这一外来作物逐渐适应中国的生存环境,并受到社会、文化、科技等诸方面的影响,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品种的过程。其中,“本土化”中的“本土”,体现出域外作物在我国的积淀及我国整体环境对它的包容性,“化”则体现出域外作物的一个动态转化过程。可见,“本土化”是一个双向过程,既是域外作物适应本土的过程,也是本土对域外作物改造融纳的过程,二者殊途同归,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本文以玉米的引进与本土化为研究对象,从玉米的引进、本土化历程、成功本土化动因及对中国社会综合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并重点分析了玉米成功本土化的动因,以及对我国饮食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 首先,以相关文献史料及各地方志为依据,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玉米引进时间与各条线路进行了分析归纳,对玉米的众多别称进行归纳整理,并分区域考察了玉米的本土化传种历程。通过分析与归纳,对玉米传入时间与途径提出明确的观点,并总结出玉米本土化传种的基本特征与规律。 其次,通过分析玉米传入中国后性状、食用方式、称谓的改变,得出结论:即玉米的本土化不仅是其改变自身性状逐步适应、融入中国环境的过程,也是中国固有的环境对其改造、融纳的过程,从而论证了玉米的本土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的观点。与此同时,论述了玉米引进后,由于其本身的生物学特性使其在很多地区排挤了原有作物,而得到了快速的本土化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注定了玉米不可能完全取代原有的粮食作物。 再次,从人地矛盾加剧的推动、玉米优异的生物学特性的吸引、政府政策激励与地方官员倡导、市场对玉米的认可与玉米价格对生产的刺激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了玉米本土化成功的动因,得出玉米成功本土化是人为原因与自然原因,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一结论。这也是文章的一点创新之处。 最后,全面论述了玉米的引进与本土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国民饮食生活、人口与生态环境等各方面产生的重大影响。并重点分析了玉米的引进与本土化对国民饮食生活产生的不可忽视的影响,指出其给生态环境与人口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