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应用CT灌注及四维磁共振相位对比法(4D-PCMR)对肝硬化前后门静脉血液动力学改变进行评价,探索不同肝叶血液动力学变化规律,为肝硬化前后血供改变病理生理机制以及无创评价不同程度肝硬化方法学提供科学依据和研究基础。研究方法:1、利用食饲-腹腔注射四氯化碳复合法制作巴马小型猪肝硬化模型,经活检及术后病理证实后,通过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或脾动脉插管后间接门静脉CT灌注成像技术,测定并比较肝硬化前后全肝及不同肝叶肠系膜上静脉灌注量(SMVP,ml/(min·100ml))、脾静脉灌注量(SPVP,ml/(min·100ml))与肠系膜上静脉与脾静脉灌注量比值(SMVP/SPVP)变化情况。2、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乙肝肝硬化住院患者23例,男15例,女8例,年龄35-70岁,平均52.3岁,其中Child-Pugh A级8例,B级7例,C级8例;8例健康志愿者,男5例,女3例,年龄27-57岁,平均年龄45岁。各组行4D-PCMR序列扫描,测量并比较肝硬化后随肝功能减低,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及脾静脉血管截面积、平均血流量和平均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1、经肝脏穿刺活检与术后病理证实,肝硬化动物模型成功共计16例,造模成功率80%(16/20)。不同肝叶Laennec纤维化分级病理分组:轻度肝硬化组,肝左叶8例、肝中叶8例、肝右叶4例,总计20例;中度肝硬化组,肝左叶7例、肝中叶6例、肝右叶8例,总计21例;重度肝硬化组,肝左叶1例、肝中叶2例、肝右叶4例,总计7例。对照组与轻、中、重度肝硬化组SMVP及SPVP值(ml/(min·100ml))分别为77.77±3.68及47.45±5.58,48.38±0.94及38.03±2.53,43.98±4.93及32.28±7.08,42.09±4.92及25.22±2.53;随肝硬化进展,SPVP与SMVP减低,后者下降明显(P<0.05)。肝硬化前后左叶与中叶SMVP差值(-3.09±9.58及-1.79±5.01)与SPVP差值(3.08±4.54及2.99±5.54)无明显变化;肝硬化后左叶与右叶、中叶与右叶SMVP差值(-5.70±5.16及-0.91±5.38)较对照组(0.92±7.25及4.00±3.09)减低;左叶与右叶、中叶与右叶SPVP差值(5.36±6.47及2.37±5.69)较对照组(-1.46±3.14及-4.53±5.11)增高(P<0.05)。2、肝硬化组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血管截面积较正常组增大,平均血流速度较正常组下降,平均血流量变化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肝储备功能减低,肝硬化组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血管截面积先增大后减小,Child-Pugh B级大于A、C级(P<0.05);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在肝功能受损早期平均血流量轻度增加,之后随着肝储备功能减低平均血流量下降(P<0.05);肝硬化组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平均血流速度随着肝功能减低下降(P<0.05)。肝硬化组肠系膜上静脉与脾静脉血管截面积较正常组增大,平均血流量变化不明显,平均血流速度下降。随着肝储备功能减低,肝硬化组肠系膜上静脉血管截面积略增大,平均血流量变化不明显,平均血流速度下降;脾静脉血管截面积先增大后减小(P<0.05),平均血流量及平均血流速度下降(P<0.05)。结论:1、小型猪不同程度肝硬化进程中门静脉灌注减低与肠系膜上静脉灌注下降更相关;肝硬化前后门静脉血供左中叶协同变化,因门静脉血供来源不同,肝左(中)叶与右叶存在差异性分流。2、四维磁共振相位对比法可以为肝硬化前后门静脉血液动力学变化提供多元化信息,随肝功能损害加重肝脏门静脉及脾静脉的血流减少,肠系膜上静脉血流变化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