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黄帝内经太素》是隋唐时期著名医家杨上善撰注的一部医书。该书包含《素问》和《灵枢》的所有内容,较好的保存了《黄帝内经》的古貌,是研究《内经》的重要书籍。大约在南宋时期,该书已经亡佚。19世纪20年代,该书重现日本,震惊学术界,《太素》研究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学术界对《太素》进行了一些探讨,但缺乏对该书整体的梳理,尤其是对《太素》学术思想的整体梳理。即使是一些学术专著也主要侧重于研究杨上善的生平、《太素》源流情况以及《太素》底本考略。有鉴于此,有必要对《太素》的学术思想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方法应用目录、版本、校勘、文字、归纳等方法对《太素》进行文献研究。结果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太素》的成书年代以及时代背景并简修了杨上善的年谱。有关《太素》成书年代以及杨上善所处的年代,大致有隋代说,后周说以及唐代说三种。本文根据以下几点认为该书成书于上元二年(公元675年)至调露二年(公元680年)。第一,避唐讳不避隋讳且该书存在“临文不讳”的现象,这种现象出现于唐高宗时期。第二,杜光庭称杨上善为唐人。第三,唐高宗乾封元年才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第四,《太素》书中均题有:“通直郎守太子文学臣杨上善奉敕撰注”。第五,唐高宗时期曾改秘书省为兰台。第六,《太素》一书,最早见于《旧唐书·经籍志》记载。第七,以帝命为敕始于唐高宗显庆中。第八,反切中的“浊上变去”现象成形于唐朝。第九,《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中之“大唐故太子洗马杨府君及夫人宗室墓志铭并序”主人应该为杨上善。根据此方墓志铭,本文认为《太素》成书时间应该为上元二年(公元675年)至调露二年(公元680年)。通过对该书成书的时代背景进行研究,可以看出,隋朝以及唐朝初期的社会形势是三大势力不断碰撞,汉人势力与胡人势力不断的互相融合。隋唐文化,上承魏晋,下启两宋,具有开明、包容,多元化的特点。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太素》学术思想,通过八个专论的论述,初步梳理了《太素》的思想体系。专论一:太素释义。通过对“太素”一词的释义,本文认为“太素”即为“太一”之义。本文通过研究陕西省太白山的名称变化,发现西汉以前,太白山又被称为太一(太乙)山,得出上古太一等同于太白。而“素”的原意就是“白”。再结合《洞神经》认为脾是太素府,中医理论中脾之原穴是太白穴。本文认为“太素”即为“太白”之义,暨“太素”既“太一”。“太素”一词体现了古人气一元论的思想以及唯物观。这种思想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摄生、阴阳五行、形神理论以及天人相应思想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专论二:《太素》类编方法研究。本文认为《太素》以天地人三才类编的方法建立了独特的《太素》类编体系,充分说明了《太素》天人相应的思想。本文首先研究了古人的三才观,认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其次又研究了古人的三才创制观,发现按照三才原理创制事物在古代是一种普遍现象。通过上述研究,本文认为《太素》全篇分为二十大类,可统观天地人。人体与天地相应,《太素》天部论天之道,主要阐明人体生理功能及其规律。《太素》地部论地之道,主要阐明人体生理实质及其特点。《太素》人部论人之道,主要阐明人体诊候、证候,治疗手段,以及疾病特点。不仅如此天地人三部每部又可再分出天地人。从而可以看出该书编排严谨,逻辑紧密。专论三:深入研究了《太素》天人相应学说,通过古人对“天”这个概念理解的逐渐变迁入手,探讨了儒家和道家对天的认识,认为《太素》所言的天更多是契合道家精神,指的是规律之天而非主宰之天。《太素》天人相应学说是建立在天人同一规律暨气一元论之上,强调主客二分和天人合一的辩证统一关系。《太素》的天道具有体刑用德的内涵,以此区分了儒家体用不分,刑德不当的天人观。《太素》天人相应思想具体体现在性命观、气血精液观、阴阳五行观、摄生观,诊疗观等方面。专论四:主要论述了《太素》命门学说。通过对《内经》和《难经》命门含义的研究入手,大量对比研究历代医家对命门学说的发挥,结合对《太素》重视气一元论的思想的理解,认为《太素》命门学说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分而言之,右肾为命门;合而言之,通名为肾。第二,命门之气即为肾间动气。第三,三焦有名无形,通行元气。第四,命门藏精与五脏藏精互生,命门藏精即肾藏精,命门藏精即五脏藏精。第五,重视葆养命门之气,强调情志因素。专论五:分析了《太素》五神脏理论。通过对“神”之内涵的解读,发掘历史上五脏配五行的演变过程,认为心神统领全身,与其他五神是一神与五神,太一与五行的关系,不可割裂而论述。《太素》尊重并深入演绎了经旨,对“神”的概念具有独特的理解,分析了性、命,形的各自含义,提出了“形从地生,命从天与”的构想。在论述五脏藏神的过程中,《太素》认为心可以自生经脉以及心经没有输穴的原因是心为人身之主。并认为心亦受邪,尝试将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太素》还提出了胆主春生之气,脾为四脏之本的说法。这些理论初步体现了《太素》形神高度统一的思想,构建了心为君主之官的神系统和命门为元气出处、脾为谷气所出的形体系统。专论六:阐述了《太素》关枢阖理论,认为该理论具有后世六经辨证的雏形。《太素》系统论述了三阳,三阴经的生理功能,而这种生理功能特点可以用关、枢,阖来形容。书中还根据关、枢,阖的特点论述了六经病变和六经皮部。反观王冰的开、枢,阖理论则未能深深的符合经旨。专论七:讨论了《太素》对真气的认识,真气为一气、和气、经气,正气,并探讨了真气与肾间动气的关系,认为真气可能是元气。专论八:首先论述了《太素》对人迎气口的看法,杨上善驳斥了,脉经》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的观点,认为颈动脉为人迎,寸口位置为脉口。接着讨论了《太素》体现出的道易思想。然后讨论了《太素》有关五邪的认识,杨氏借《难经》五邪的说法注释《内经》时,与后世诸多医家的论述不同,是杨氏独特的学术理论。结论本文重新审视了前人的研究结果,针对《太素》研究的薄弱环节,深入学习领会《太素》全文,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以《太素》一书的命名为研究切入点,认为太素即为太一之意,体现了《太素》重视气一元论的思想。这种思想是《太素》三才类编方法、天人相应思想、五神脏理论、命门学说等内容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作者论述了《太素》具有体刑用德的天人观、形神合一,神为形主的形神观,为深入研究《太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