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村落作为乡土中国传统文化物质载体,在“天人合一”的选址和布局模式、“血缘”、“地缘”为主导的社会网络关系等生态智慧中营造出和谐共生的可持续人居环境,内部空间结构一直处于稳定平衡的发展状态,外界的扰动冲击并不足以破坏这种平衡。从这个角度来看,传统村落本身具有构建韧性的天然优势,其对外部扰动冲击表现出极强的适应能力。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村落在“现代性”的扰动冲击下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性,村落物质空间形态破败、社会结构老化等均使得村落空间结构面临崩溃的危险。此外,以往对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中,均将重点放置于“保护”,使得不少传统村落面临“保护性衰败”的危险,忽视了空间的内在价值;或是仅对村落空间进行物质性修复,忽视了村落文化传承主体“人”这一关键要素。二者均影响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从韧性理论的视角出发,以传统村落空间结构的韧性特征为切入点,通过对表征村落空间资源保存和利用状态的空间结构特征研究,从而构建传统村落空间结构优化策略。论文首先对韧性理论、传统村落保护及村落空间结构的相关研究及实践进展进行梳理,并总结了“鲁棒性、冗余性、智慧性、快速性”四个表征“韧性”本质的特征。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现代性”影响下传统村落社会生态系统所表现的特征,论证韧性理论引入传统村落的“适用性”;同时从“要素关联”和“作用关联”两个方面构建“韧性—传统村落—空间结构”关联框架;“要素关联”方面,将“生态韧性”和“社会韧性”分别与村落空间结构的显性结构要素“文化景观”和隐性结构要素“社会资本”进行关联;“作用关联”方面,将村落空间结构要素组织作用特征与布鲁诺提出的表征空间性的“鲁棒性、冗余性、智慧性”韧性特征进行关联,创新性提出可表现村落空间结构要素作用(空间资源配置方式)的“刚性、柔性、智性”特征,以反映村落空间系统在面对扰动冲击时的抵抗能力、适应能力及转型能力。二者共同解释传统村落空间结构韧性内涵。然后,基于关联框架的构建,确定可表征村落空间结构“刚性、柔性、智性”韧性特征的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构建传统村落空间结构韧性评价体系。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定量研究的方法对川南传统村落空间结构韧性状况进行分析,通过对不同村落韧性水平的对比,总结出村落空间结构韧性构建的优势和薄弱环节。最后,在调查评价分析的基础上,基于传统村落空间结构概念,从“形态引导”和“要素作用控制”两个方面构建传统村落空间结构优化框架;“形态引导”方面,摒弃单一蓝图式发展目标的制定,遵循动态适应性的规划原则,依据不同村落空间发展概况,提出“有序收缩、空间恢复、空间增长”三种适宜川南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发展的目标;“要素作用控制”方面,构建以“维系村落空间抗干能力、提高村落空间适应能力、培育村落空间转型能力”为目标的空间结构优化策略,共同提高村落空间结构的韧性水平。本文在韧性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韧性—传统村落—空间结构”的关联框架,并构建了定量辨识村落空间结构韧性水平的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理论视角的创新。同时,在当前“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加强传统村落与韧性理论的交融,是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领域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韧性乡村领域的拓展。本文希望通过探索构建传统村落空间结构韧性水平提升的方法和策略,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规划以及韧性建设的实践提供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