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早产儿住院期间发生贫血的主要高危因素,为临床防治早产儿早期贫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住院所有早产儿共243例作为研究对象,排除住院时间过短,未能完成2次以上采血的早产儿病例,共163例早产儿入选,按照住院期间是否合并贫血分2组,为贫血组和非贫血组;同时收集出生体质量、出生胎龄、生后基础血红蛋白数值,住院期间采血次数、出院血红蛋白数值,是否合并贫血等资料,对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查找导致早产儿住院期间导致贫血的相关高危因素。结果:(1)163例早产儿中发生贫血35例,发生率为21.4%。与非贫血组早产儿比较,贫血组早产儿的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均明显低于非贫血组,(34.1±1.7周vs 35.4±1.2周),(2220.6±393.91g vs 2457.6±474.47g),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与非贫血组早产儿比较,采血次数、住院天数、基础血红蛋白值均明显高于非贫血组,分别为(4.49±2.32次vs 2.80±1.11次)、(16.43±6.55天vs 11.27±2.97天),(156.63±18.85 g/L vs 179.8±20.35 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早产儿贫血发生的危险因素依次为采血次数、住院时间、出生胎龄、基础血红蛋白值,采血次数是发生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早产儿住院期间贫血发生与胎龄、出生体重、基础血红蛋白值、采血次数、住院时间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而采血次数是早产儿贫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目的:探讨挤压脐带对早产儿血红蛋白、早期黄疸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7月至2017年11月在本院产科活产出生的早产儿。所有入选早产儿按随机原则分2组,为挤压脐带组(41例)和正常结扎脐带组(37例)。挤压脐带组早产儿在生后选择挤压脐带3次后断脐,正常结扎脐带组常规在出生后10秒内不挤压脐带断脐。比较两组早产儿在不同时间段血红蛋白值动态变化,及两组早产儿在生后5天内经皮胆红素动态变化、光疗总时间、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等。结果:(1)共有78例早产儿纳入本研究,挤压脐带组41例,正常结扎脐带组37例,与正常结扎脐带组相比,挤压脐带组首次、生后3-5天、8-11天、出院时(14-18天)时的血红蛋白值均明显高于正常结扎脐带组,依次为(186.24±17.30 g/L vs170.41±22.44 g/L)、(170.10±18.52 g/L vs156.28±19.80 g/L)、(168.13±17.99 g/L vs143.41±19.58 g/L)、(157.07±17.39 g/L vs 130.46±15.80 g/L),各个时间点血红蛋白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生后4月龄时挤压脐带组与正常结扎脐带组血红蛋白分别为(112.00±9.28 g/L vs 106.60±10.54 g/L),挤压脐带组比正常结扎组有升高的趋势,但是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早产儿每日经皮测胆红素(umol/L)分别为TCB1(64.52±28.76 VS67.52±26.52),TCB2(158.53±33.34 vs 139.71±37.22),TCB3(217.46±37.84 vs193.65±35.55),TCB4(230.31±31.54 vs 218.09±33.86),TCB5(232.27±33.11 vs219.53±45.05),光疗总时间(34.24±29.34hrs VS 32.76±38.95hr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早产儿在出生后72小时内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分数分别为:(66.38±5.75 vs 67.49±3.23)及(35.12±2.43 vs 36.06±3.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挤压脐带可能对早产儿出生后早期血红蛋白产生影响,可减少住院早产儿贫血的发生。(2)挤压脐带没有影响早产儿左心负担,也未增加需要光疗的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