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呐喊》中“辫子”意象的文化解读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yeq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鲁迅研究视域内,对鲁迅《呐喊》中“辫子”意象所包孕的文化意蕴的探讨,是一个有待深入开掘的选题。从文化的视角解读《呐喊》中的“辫子”意象,有助于从深层结构揭示出鲁迅小说内容与思想的丰富性及深刻性,有益于探寻出一般民俗学、社会学意义解读所遮蔽的文化意蕴及审美价值。本文受钱理群先生《心灵的探寻》的启示,以王瑶先生、钱理群先生和杨义先生等所开创的关于解读鲁迅小说文学意象的探究路径及其方法为理论基础,在近现代文学视野内从量与质两个方面对鲁迅文本中的“辫子”意象进行了梳理和比较,择取“辫子”意象蕴藉集中且具有“典型现象”意义的《呐喊》进行系统深入地探究与阐释,以期管窥“辫子”意象所深蕴的丰富涵义及其美学价值。本文以鲁迅文本中的“辫子”意象群为背景,从文化的视角深入考察了《呐喊》中“辫子”意象的民俗渊源、文化谱系和文本蕴藉,尝试提出了“辫子”意象作为文化意象探讨的观点。在详尽梳理与比较近现代关涉“辫子”内容文本的基础上,开掘出了《呐喊》中“辫子”意象存在显性文本与隐性文本复合结构现象,探讨了鲁迅文学叙事中建构“辫子”意象的独特性及其价值。在此基础上,本文集中对“辫子”意象文化意蕴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进行了文化解码。解析了“剃辫之压、蓄辫之搏、剪辫之势”三种主要文化现象及“无辫之灾、假辫之变、盘辫之择”三种特定文化景观等表层结构的内容;深入探讨了深层结构中的民族文化心理、现代文化转型、启蒙精神困境等深层结构的文化意蕴。在比较了10位重要现代作家“剪辫”生命体验及“写辫”文本的基础上,本文阐述了鲁迅建构“辫子”意象的选择缘由、价值诉求以及对当下文化建设的启思。本文通过上述解读后认为,鲁迅笔下的“辫子”意象是一种文化意象,是以“立人”为旨归的启蒙呐喊,是封建专制统治及其思想的文化符号,是身体与国家同构的文化泛化,是反抗精神奴役的文化想象,是改造国民劣性、健全现代人格的文化对象,是其复杂生命体验的文化记忆,是现代白话文小说写意叙事美学追求的文化载体,是现代文明建设的文化镜像。
其他文献
科幻小说,作为架起文学与科学两种文化桥梁的艺术,作为关注科技发展对人类文化及更深层面影响的文学,是结合现代科技成就与文学意境的产物,它不仅能触发人类的想象力,更带给
统筹城乡发展是新时期党和政府提出的一个新的发展战略。由于受计划体制下相关制度的影响,我国逐步形成了城乡分割治理的二元经济结构,目前,我国城乡发展严重失衡,主要表现为三农
高速铁路高路堤的工后沉降研究,一直是工程界关心的问题之一。本文运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对高速铁路高路堤沉降计算,并运用灰色系统理论预测方法对高速铁路高路堤工后沉降
语文教学的各项任务,几乎都是在阅读教学中直接或间接地落实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课时占整个语文教学的五分之三左右,然而“中学生读不懂现代文”一直是中学语
本文是吉林大学创新基金课题“血液中肿瘤癌细胞高电压脉冲电场选择性失活的研究”的部分内容,主要研究高电压脉冲电场选择性致使 CML 系红白病变细胞 K562 和人体外周血淋巴
研究目的: 通过对石家庄市三类不同高中学生学习动机、师生关系、学业成就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高中学生在学习动机、师生关系上的特点,探索高中学生学习动机、师生关系、
众所周知 ,学科自身的结构与流程是一个必然经由的过程 ,即课程→教材→教学。教材是课程的实施文本 ,教学是课程的实践环节。随着二期课改的推进 ,各学科新教材的问世 ,并在
古代文学作品的体验式教学是以生命体验为依托,在视界融合中促进学生个体生命的提升和民族精神培育的教学,旨在达成个性与文化、现代与传统诸要素的和谐共生。将体验引入古代
课程发展离不开教师主动性、创造性的实践活动。特别是在信息技术课程刚刚起步,人们认识不一致、课程自身不完善的情况下,教师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成为课程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
东汉王朝是以豪族为基础的政权,无论是它的建立还是在它长达二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豪族家族都充当着重要的角色。窦氏家族是东汉时期一个声名显赫的家族,在东汉历史上发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