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重写文学史”曾一度成为学术界的一大热点,面对旧有文学史的不足与局限,学者们通过各种视角与方法对文学史质的“重写”做了艰难努力。然如今,距“重写文学史”运动结束也已有数十年之久,但每每提到重写文学史,人们还是反射性地想到1988年的“重写文学史”运动,因此无论是对于“重写文学史”的整体理解,还是基于现在文学史写作的考量,都有必要对特定意义的“重写文学史”进行回顾与梳理,这不仅有利于我们了解当时“重写文学史”是怎样举步维艰地发展到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被认为是佳作的文学史,且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梳理与分析,从中吸取经验,亦能够更好地指导我们新世纪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写作,因为虽然“重写文学史”已然终结,但文学史的写作/重写却远未终结。论文以“重写文学史”运动为切入点,将全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对“重写文学史”运动之前的“重写”行为进行概述。其中包括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重评”及大陆文学史写作;80年代初海外文学研究成果对大陆“重写文学史”的影响以及80年代中期,文学史整体观念的提出。之所以将此三者以时间顺序进行梳理,一方面是想证明尽管当时并未明确提出“重写文学史”这个名称,但“重写”的意识与行为却在实际的文学研究中屡屡体现;另一方面,通过这一步步“重写”行为的梳理,既可以引出并说明80年代末“重写文学史”运动之所以会发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且“重写”行为与“重写文学史”运动的相互联系又正好共同构成了80年代所谓的“重写文学史”思潮。第二、三章为全文的核心,即主要对“重写文学史”运动本身进行了详细论述。如发生的背景(政治与学术角度、地理文化角度);过程中所讨论的焦点问题(“重写”之争、“标准”之争等)及意义(局限与理论功绩)。最后一章,则是对“重写文学史”运动所带来的实践成果进行举例与(比较)分析。因为无论“重写文学史”运动有着怎样的局限或者理论功绩,最能够体现其价值的则必定是“新”文学史著作的问世,而这种“新”,已不再只是一次次地“复写”,相反,更多体现的则是一种质的转变,一种文学史观的不断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