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人口老龄化加剧,针对膳食与健康的核心问题,开展食物的营养功能评价和相关营养干预研究已成为食品营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芝麻酚(Sesamol)是我国重要油料作物芝麻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极强的抗氧化性,被广泛应用于食品生产加工、医药日化研发过程中。近年来研究发现,芝麻酚可以透过机体血脑屏障,并在脑内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然而,目前关于芝麻酚能否改善衰老及其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诱导认知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8187111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编号:81803231);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编号2016YFD0400601-0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人口老龄化加剧,针对膳食与健康的核心问题,开展食物的营养功能评价和相关营养干预研究已成为食品营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芝麻酚(Sesamol)是我国重要油料作物芝麻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极强的抗氧化性,被广泛应用于食品生产加工、医药日化研发过程中。近年来研究发现,芝麻酚可以透过机体血脑屏障,并在脑内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然而,目前关于芝麻酚能否改善衰老及其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诱导认知功能障碍及其机理尚不十分明确。因此,本论文以芝麻酚为研究对象,利用行为学手段研究其对衰老小鼠及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模型小鼠认知记忆功能的改善作用;利用食品营养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研究芝麻酚神经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1)为研究芝麻酚对自然衰老小鼠认知记忆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选取12月龄CD-1雄性小鼠,通过掺入饲料的方式(0.1%w/w,约100 mg/kg小鼠体重)进行为期3个月的芝麻酚干预,并利用水迷宫、Y迷宫等行为学手段进行认知记忆功能评价。膳食补充芝麻酚能缓解年龄相关的记忆力下降和认知缺陷;通过组织病理切片和透射电镜观察发现,芝麻酚能改善衰老导致的神经细胞病理性损伤、凋亡,改善突触后致密结构的长度和宽度的降低;利用免疫组化、荧光染色等技术发现芝麻酚可增加突触后致密蛋白PSD-95的蛋白表达量,这可能与芝麻酚提高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减少β淀粉样蛋白(Aβ)的沉积密切相关。(2)为研究芝麻酚改善自然衰老小鼠认知记忆功能障碍的分子机制,利用Western blot、q PCR、免疫组化技术发现芝麻酚可降低衰老小鼠血液及脑部氧化损伤标志物MDA水平,增加CAT、SOD、HO-1、NQO-1等抗氧化酶的活力及表达量,研究发现可能与芝麻酚激活抗氧化防御酶体系Nrf2/ARE通路相关;进一步研究发现,芝麻酚降低了脑内神经炎症水平,减少了小胶质细胞激活,而其抗炎活性可能与其抑制NFκB通路相关;Apo E是脑内清除Aβ的关键分子,研究发现芝麻酚可激活Apo E相关信号通路的表达,提示芝麻酚在脑内脂质代谢中的调控作用可能是其改善认知障碍的关键机制;此外,由于芝麻酚在肠内的生物分布远大于脑内,利用16S r DNA sequencing技术分析了芝麻酚对肠道微生态的干预作用,发现膳食补充芝麻酚可重塑肠道菌群结构,减少血液中LPS含量,这也从“肠-脑轴”角度解释了芝麻酚在衰老小鼠的抗炎抗氧化作用机制。(3)为深入研究芝麻酚对衰老相关神经退行性疾病AD认知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选取APPswe/PSEN1d E9转基因(下称APP/PS1)AD模式小鼠,及Apo E-/-AD模式小鼠,进行芝麻酚干预。通过行为学研究表明,芝麻酚显著改善了APP/PS1小鼠认知功能障碍,并显著抑制了脑内皮层与海马区Aβ聚集;进一步研究表明,芝麻酚激活了APP/PS1小鼠脑内Apo E相关通路的表达,抑制了神经炎症的发生;然而,芝麻酚却不能改善高脂膳食诱导的Apo E-/-小鼠认知记忆功能的损伤及焦虑样行为;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测、免疫组化等方法发现,芝麻酚也不能完全改善Apo E-/-小鼠脑部神经元损伤及突触超微结构的变化,不能抑制脑内Aβ的聚集。因此推测,芝麻酚对AD的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Apo E通路密切相关。(4)为揭示ApoE在改善芝麻酚干预衰老及AD认知功能障碍作用中的介导机制,利用上述Apo E-/-小鼠模型研究发现,芝麻酚可激活野生型小鼠中Apo E相关通路基因LXR、LRP1的表达、抑制海马区神经炎症因子IL-1β、TNF-α的表达,上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而在Apo E-/-小鼠中却无相应生物活性;同时为阐明芝麻酚营养干预中的“肠-脑轴”介导机制,利用GC、16S r DNA sequencing技术分析了Apo E-/-小鼠中肠道菌群结构及代谢产物变化,研究发现,芝麻酚可显著影响野生型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增加乳球菌等微生物丰度,增加了粪便中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含量,抑制肠道组织炎症反应及血液中LPS水平,但对Apo E-/-小鼠影响并不显著。由此说明,Apo E相关脂蛋白通路在芝麻酚的神经保护作用中发挥着关键的调控作用。综上所述,芝麻酚能够通过其抗氧化、抗炎作用,上调脑内ApoE相关脂代谢通路,并经由“肠-脑轴”系统性机制,改善了衰老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的认知功能障碍。本研究可为天然功能性食物组分的神经营养干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同时可为芝麻酚作为主要功能成分的健康食品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后摩尔时代,芯片工作频率和集成度越来越高,芯片内部各模组间的电磁干扰问题日益突出,晶圆级电磁兼容设计和测试技术成为必然趋势。由于目前的电磁兼容测试技术大多采用小环天线原理,空间分辨率和工作频率已逼近工程极限,逐渐无法适应晶圆级电磁兼容测试需求,导致高端芯片研发周期拉长、研发成本激增。金刚石氮空位色心(Nitrogen-Vacancy color center,NV色心)是一种发光的原子缺陷,具有优
当液滴碰撞到固体壁面上,由于壁面温度的不同会使得液滴状态发生改变。本文通过实验探究和数值模拟,研究了液滴在固体壁面上的相变,包括液-汽相变和液-固相变。主要集中在液滴在过热壁面上的膜态沸腾,即液滴由于自身蒸发而在液滴与固体壁面之间形成了一层蒸汽膜,使得液滴与壁面之间处于完全隔绝的状态,还探究了液滴在过冷壁面上形成的凝固。主要的研究成果包括:首先针对处于膜态沸腾的液滴进行探究,通过实验发现膜态沸腾液
随着国家整体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城镇资源短缺等社会主要矛盾日益凸显。空气污染作为此类矛盾在居民生产生活中的重要表现,长期以来备受各方关注,城镇化过程中的能源大量消耗、污染性废气排放等现象均会对空气污染产生严重影响,以多种污染物并存、污染来源广泛为特征的复合型空气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影响。作为城镇化发展进程的产物,空气污染往往与城镇化联系紧密
合浦珠母贝的珍珠和贝壳是典型的生物矿物,基质蛋白对于晶体自组装形成贝壳特殊有序结构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因此研究基质蛋白(组)的定位和功能对于阐明贝壳有序结构的形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贝壳总蛋白、EDTA可溶性基质蛋白(ESM)和EDTA不可溶性基质蛋白(EISM)的功能和显微分布探究结果,我们推断贝壳棱柱层形成过程中部分EISM先形成棱柱的早期有机鞘,同时ESM和部分EISM调控晶体的成核和生长
自2018年以来,资本市场频繁出现上市公司集中计提巨额商誉减值损失导致业绩暴雷的事件,而商誉减值往往与盈余管理行为密不可分,管理层往往会采取不计提、少计提或延迟计提商誉减值损失等盈余管理手段达到粉饰利润或集中释放亏损的目的。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对上市公司商誉减值与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研究,旨在为投资者敲响警钟,同时为我国资本市场的监管和商誉准则的完善提供一些建议。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法、事件
无人机凭借其可重复的使用性、优良的隐身性、侦攻兼备性以及作战灵活性等特点一直受到各国的青睐。但近年来,军用无人机在战场频繁失利,简易肩扛导弹就可以将其轻松击落,且攻防都暴露出了巨大问题。因此,为应对复杂多样的战场环境,提升结构防御多种毁伤目标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无人机蜂窝夹层机体结构是由两层碳纤维蒙皮和单层NOMEX(芳纶纸)蜂窝芯粘接而成,当蜂窝夹层结构受到面外压缩时,NOMEX芯层会发生
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的贝壳是在生物体的复杂调控下形成的一种生物矿物。与天然形成的无机矿物相比,它具有优异的材料性能和力学特性。生物矿化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多种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共同参与其中,而它们本身也受到各种类型的调控。目前的研究表明,各种贝壳基质蛋白(SMP)在贝壳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相关研究也集中在发现调控碳酸钙晶体形成和生长的新的贝壳基
糖尿病是一种普遍的慢性疾病,不仅会导致血糖的不稳定,而且也会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大多数时间是在家中和门诊进行血糖管理,但有时候也需要住院来进行血糖调控。糖尿病住院患者可能会面临着不可预知的风险,如高低血糖风险和再入院风险,但现有的医疗手段很难提前预知这些风险。因此,本文对糖尿病住院患者的风险隐患进行分析与研究,在改进的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改变了现代和未来的战争模式。为保障信息传输的可靠性,通信系统须具备抗干扰能力,其中跳频技术作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通信抗干扰技术,受到了众多研究人员的重点关注。本文设计了基于USRP RIO平台的抗干扰自适应跳频通信系统框架,并进一步研究实现了基于强化学习决策的抗干扰通信系统和基于深度学习预测的抗干扰通信系统。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实现智能抗干扰技术,有
随着信息技术产业与互联网行业的蓬勃发展,日常便捷的生活与工作环境离不开个人身份识别系统。目前,使用证件、密码等传统的判别身份的方法由于无法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逐渐被淘汰,基于人体生理特征的生物信号身份识别技术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由于不同个体间存在的差异性,且生理信号独有的唯一性、稳定性、难伪造性等特征,利用其进行人体的身份识别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以光电容积脉搏波(PPG)信号与心电(ECG)信号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