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调查某地大学生边缘型人格障碍(BPD)的流行病学现状,研究童年期创伤经历、认知情绪调节方式以及自尊特征与BPD的关系。(2)了解BPD大学生的抑制控制功能特征,探讨情绪加工对BPD抑制控制功能的影响。方法:(1)选取苏州大学在校二、三年级本科生3227名,发放人格障碍诊断问卷(PDQ-4+),使用个性障碍晤谈手册(PDI-IV)对PDQ-4+中边缘型阳性者(得分≧5分)进行访谈。BPD阳性者经专家进一步确定后,填写童年期创伤性经历问卷(CTQ)、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ERQ)、焦虑状态-特质问卷(STAI)、自我概念量表(WSCS)、Rosenberg自尊量表(SES)、Coopersmith自尊调查量表(SEI)和自评抑郁量表(SDS),并进行内隐联想测验(IAT)。(2)经PDI-IV半定式晤谈诊断为BPD阳性者31例,再从PDQ-4+划界分为阴性的大学生中随机抽取31例大学生作为对照,执行Go no-go范式、情绪Go no-go范式、Stroop范式和情绪Stroop范式任务。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MANOVA)、t检验、相关分析等方法,应用SPSS13.0软件完成数据统计。结果:(1) 3227名大学生PDQ-4+中边缘型(BDL)分量表得分为2.62±1.70,其中BDL阳性293例(5.40±0.74),经PDI-IV半定式晤谈诊断BPD阳性31例,晤谈诊断阳性率0.96%,女性是男性的1.38倍。合并其他常见五型人格障碍18例,男女各半,总共病率为58.00%,男性共病率69.23%,女性共病率50.00%,其中,共病率最高为强迫型(29.03%),最低为抑郁型(12.90%)。(2) BPD大学生在CTQ、S-AI、T-AI以及CERQ消极策略分量表中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CTQ中躯体忽视因子和情感虐待因子与BPD的症状呈显著正相关,CERQ消极策略得分与T-AI得分呈显著正相关。(3) BPD大学生在WSCS的得分显著低于对照,在SES、SEI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两组被试在不相容任务的反应时均高于相容任务,存在显著的IAT效应;两组被试的内隐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状况显著,且BPD大学生的内隐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程度与症状指标(抑郁)存在显著相关。(4)在一般范式中,BPD大学生的反应时和错误数显著长于和多于正常对照,在情绪Go no-go范式中,BPD大学生的反应时和错误数较对照和一般范式均有增加,在情绪Stroop范式中,BPD大学生在抑郁词、焦虑词和BPD词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对照,对BPD词的错误数亦显著多于对照。结论:(1) BPD在大学生人群中存在一定的发病率,与常见人格障碍存在较高的共病率;BPD大学生多数存在一定程度的童年期创伤性经历,创伤的程度越重,临床症状越明显;BPD大学生多采用消极的认知情绪调节方式,多数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愈多采用消极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其焦虑程度愈重。(2) BPD大学生被试的外显自尊遭到显著破坏,但内隐自尊相对完好,反映了BPD被试意识层面的自我意象是消极的,但潜意识的自我尚稳定,故其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可能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评价系统;在其自尊结构中,内隐成份所占比重高于外显成份;BPD大学生被试的内隐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状况显著,分离程度越明显,临床症状可能越重。(3) BPD大学生的抑制控制功能可能存在一定缺陷,且在情绪加工干扰下,这种缺陷表现的相对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