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责任审计由1985年的厂长(经理)离任经济责任发展而来,逐渐成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监督制度。从1988年开始,为了防止企业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开始考核、评价厂长的经济责任,并详细规范了经营承包责任制的审计内容、范围和审计程序。到2010年10月12日,我国正式生效了一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在该规定中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评价体系等有关事项做了进一步明确和规范。近30年来,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一步一步扩大,从最初的县级领导扩大到地厅级要员,审计范围也从国有企业扩大到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也随着范围和对象的扩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经济责任审计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全面发展。经济责任审计不仅体现了一种制度的创新,创新出一种结合了现代审计理论与审计实践的经济效益审查制度,尤其是对行政单位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通过监督和制约政府机构权力的运行,在加快民主法治建设、加强宏观政策落实、维护国家安全、保障民生权益以及促进建设清廉的政治环境等反映地方治理成效的5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经济责任审计通过特有的审计职能和运行机制从5个具体路径影响着地方政府的治理成效,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上理应能优化政府的治理机制和治理成果,从而实现政府良治的目标。首先本文通过经济责任审计的预防职能、监督职能、揭示职能与问责职能阐述了经济责任审计对地方政府治理行为的影响,其次从经济责任审计的四个运行机制以及服务于地方政府治理的五个具体路径阐述经济责任审计促进地方政府治理有效性的路径,本文以我国某市L区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情况为案例,从推进民主法治、加强宏观管理、维护国家安全、保障民生权益、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等5个方面分析经济责任审计如何服务于地方治理。结合案例分析经济责任审计运行机制对地方治理的影响,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影响。最后提出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运行机制、创新经济责任审计方法和拓展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三方面的政策建议,以期提升经济责任审计促进地方治理的效果。本文的研究共有两个层面的意义,第一是结合理论和实践深化和丰富经济责任审计与地方治理关系,第二是通过案例分析经济责任审计的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以期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运行机制,达到促进地方治理的最大效用,促进地方政府的有效治理和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