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公共场所释放有毒气体的突发事件中,应急通风系统对于保证室内人员的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指导应急通风系统的设计与运行,本文针对应急通风理论中的若干关键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论文主要创造性工作和相应的结论为:(1)提出了暴露单元的概念,并建立了暴露单元的分层模型,为定量分析室内污染物对人员的影响奠定了理论基础;(2)建立了非稳态室内微环境中人员短期暴露剂量的计算模型,和现有模型相比在准确性方面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给出了预测室内人员伤亡率的计算方法。研究结果可用于指导应急通风系统和人员疏散通道的优化设计;(3)提出了有效因子的新概念,为通风效果评价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定义了污染源有效因子和送风有效因子两个系列的评价指标。系列指标对非稳态和稳态室内环境均适用,可用于指导应急通风和人员疏散策略的制定;(4)指出了应急通风策略中所存在的风险,将污染源位置信息的获知程度概括为完全确定、不完全确定和完全不确定这三种典型情况,并分别建立了相应的决策分析模型。在模型中仅需考虑污染源的位置因素,大大简化了决策过程;另外,模型以应急通风和疏散策略的最优组合作为研究目标,考虑更为全面:(5)提出了两种污染源辨识方法,分别采用1个和2个传感器反馈的信息来确定污染源的位置和强度。为了合理评价两种方法的应用效果,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方法和指标。结果表明:两种辨识方法仅需采用1个或2个传感器,硬件成本低,同时还具有准确和迅速的特点。(6)以一个公共场所为研究对象,通过对100个典型算例的研究,说明了本文理论方法的应用过程;比较了启用应急通风系统、启用防排烟系统、保持正常通风模式不变,以及关闭所有通风系统这几种通风策略的应用效果;评价了正常通风系统、防排烟系统和应急通风系统这三种设计方案的性能;初步探讨了污染源位置、应急通风和疏散策略等因素对室内人员安全性的影响:针对应急通风系统的设计和运行提出了一些具有指导性的建议。 论文研究推动了应急通风理论的发展,为应急通风系统的设计和策略制定,以及人员疏散通道的设计和疏散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应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