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数民族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历史与现实意义。每一个少数民族在历史传承的过程中都有着文化的形成与变迁,在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以后,民族文化的特色得以显现出来,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进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语言、文学、音乐、技艺、节庆、习俗、信仰等等,构成了民族文化的根脉。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是对于我国文化保护和传承事业的最好总结。在全世界提倡多元文化共存的今天,积极探索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新思路、新路径,对于我国乃至世界都有着重要意义。社区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发挥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所不能及之处完善着教育体系构建。少数民族社区教育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意义,是当代家庭教育没落、学校教育难以顾及少数民族文化的情境下的意义与可行性并存的选择。少数民族的教育始终贯穿于生活之中,以言传身教、个体领悟、耳濡目染为主要方式,是一种全民参与的具有自发性的村寨式教育。这样的教育模式,与社区教育不谋而合。在研究中本文发现,布朗乡布朗族村民普遍有着接受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渴望,村民的受教育意识在不断觉醒,需求层次在不断提高。实地调研中发现布朗乡社区教育存在着自发性不强、村民价值观被外界同化、教育资源供需失衡、未建立激励机制与缺少管理结构等问题。针对目前利用社区教育传承布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仍然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对策:首先应当从加强布朗族地区社区教育的物质支持力度,其次充分挖掘布朗族地区人力资源优势,第三是建立适应布朗族地区环境的社区教育体制,第四是重视布朗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最后是不断促进文化适应的过程中保持布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总之,利用社区教育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因社区与少数民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而有着必然性及合理性。在进行理论探讨和实地调查后,本文认为利用社区教育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效果上远超以往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最终实现少数民族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