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良性气道狭窄是指各种非恶性肿瘤性疾病对气道壁的压迫或破坏等引起的气道狭窄,可引起咳嗽、咳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因此发生呼吸衰竭而死亡。良性气道狭窄的病因主要包括:长期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气管-支气管结核、外伤、气管软化、软骨畸形等等。随着危重症医学的发展及外科手术和操作技术的提高,需要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进行呼吸支持的患者增多,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导致的继发性良性气道狭窄也日益增多。长期留置气管切开套管易出现感染、气道出血、再狭窄甚至气切口上段气道闭锁、失声等并发症。既往针对该类患者的治疗手段有限,主要以外科切除气管重建手术为主。但外科手术治疗创伤大、对患者的基础身体状况要求高,且存在围手术期并发症多、术后恢复时间长等缺点,尤其是这类患者往往合并肺部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等合并症,无法耐受传统外科手术。随着气管镜下介入治疗的发展,内镜下介入治疗手段越来越多,比如激光、球囊扩张、冷冻、支架植入等等,这些手段为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后良性气道狭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但也只能解决部分良性中心性气道狭窄的问题,而对于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后声门下气管狭窄患者的疗效有限。因此,我们急需寻找一种微创、患者易耐受、预后较好的治疗手段。MontgomeryT型管(简称T管)由于其安全性高、组织相容性好、气道再狭窄发生率低等特点逐步被应用于临床,但由于其置入需要在硬质支气管镜下进行,对于气道狭窄严重患者需要联合气道肉芽组织切除、气管球囊扩张、硬质支气管镜机械扩张等治疗,而对于气道闭锁患者,再通气道难度大,尚不能作为常规治疗手段。本研究拟通过分析MontgomeryT型管在治疗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后的良性气道狭窄中的术前评估、手术风险、手术方法、术后并发症及疗效等方面的问题,探讨MontgomeryT型管在治疗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后气道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2015年9月到2017年5月期间根据CT及支气管镜检查确诊为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后气道狭窄的15例患者,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龄20~71岁,根据其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并发症等情况将其进行分析,术前7/15例气道完全闭锁患者完全不能发声,8/15例部分气道狭窄患者能发简单音节或词语,大部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分别对能够配合的患者进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6分钟步行试验(6Minute Walk Test,6MWT)、改良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指数(modified Medical British Research Council,mMRC)等检查评估患者术前状态。15例患者均成功进行全麻硬质支气管镜下MontgomeryT型管置入治疗,合并有气道肉芽肿并行内镜下肉芽组织切除术共10/15例,合并有瘢痕狭窄并行内镜下气管球囊扩张术共12/15例,7/15例气道完全闭锁患者均联合耳鼻咽喉科医生进行闭锁段气管双向同步再通后置入T管。术后再次进行发声情况、HAMA、6MWT、mMRC等检查评估其临床疗效。结果:15例患者均在全麻硬质支气管镜下成功置入T管治疗,术后14/15例患者在封闭T管体外支后均成功恢复经口、鼻呼吸及发声功能。1/15例患者术后仍无法堵管、恢复发声功能,为声带麻痹所致。5/15例患者已拔管,其中1例在拔管后出现气道再狭窄,予球囊扩张后病情稳定,4/15例拔管后情况稳定。余10/15例患者定期电子支气管镜复查未见气道再狭窄或新生肉芽组织,无咯血、胸痛、发热、呼吸困难等情况,目前仍T管留置继续随访中。T管置入术后,患者6MWT、mMRC评分与气管切开套管留置患者相仿,HAMA评分由术前22.7±5.7分降至13.0±2.8分,p<0.01,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硬质支气管镜下Montgomery T管置入术是治疗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后良性气道狭窄的一种微创、安全、成功率高、耐受性好的介入治疗方法,它不仅能成功解决患者的发声问题,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而且其术后的活动耐量、呼吸困难指数均与留置传统的气管切开套管治疗相仿,值得在临床工作中进一步研究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