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脊髓灰质炎(脊灰)是由脊灰病毒(Poliovirus, P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5岁以下的儿童,病毒感染后大约有近1%出现显性感染症状,患者可出现典型的不对称麻痹,并且残留瘫痪。本病没有特效治疗方法,只能通过接种疫苗预防。随着大规模使用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ral Poliomyelitis Attenuated Vaccine,OPV)或脊灰灭活疫苗,全球脊灰的发病率已大幅度降低。我国从1996年以来,未曾发现本土脊灰野病毒病例,世界卫生组织于2000年宣布,包括中国在内的西太平洋地区已经证实无脊灰。由于在我国周边部分国家(巴基斯坦、阿富汗)仍然有脊灰野病毒流行,我国目前预防脊灰的主要手段仍使用OPV作为主要措施,疫苗病毒在人类肠道中复制时可能发生回复变异,某些位点尤其是神经毒力位点发生突变的病毒株可以引起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病例。未免疫人群会受到服苗者排泄到外环境中的变异的疫苗病毒感染,而造成其循环,在人群中循环到一定程度(I、III型PV的VP1编码区核苷酸变异率>1%、II型PV的VP1编码区核苷酸变异率>0.5%),就称为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由于神经毒力回升的VDPVs会造成更多的病例,将来如果我国停止使用OPV,这将对我国维持“无脊灰状态”带来严峻的挑战,目前,阻止脊灰野病毒输入和防止VDPVs发生人际间传播的关键,是在人群中维持较高的OPV免疫覆盖率,同时要保持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和脊灰实验室网络的敏感性。目的研究2011年中国大陆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到的Ⅲ型PV的分子生物学特征,为中国大陆维持“无脊灰状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粪便标本经处理后接种于RD和L20B两种细胞,观察致细胞病变效应,利用中和实验将混合型PV分成单一的血清型,提取病毒核酸,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Ⅲ型PV的VP1编码区进行扩增,并对PCR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分析VP1编码区的核苷酸突变热点和神经毒力位点,建立亲缘关系进化树并分析毒株间的进化关系。结果2011年中国大陆从AFP病例监测系统中共分离到159株Ⅲ型PV,包括149株疫苗类似株和10株免疫缺陷者排出的VDPV(iVDPV),未发现Ⅲ型脊灰野病毒(WPV)。159株PV均在VP1编码区已知的神经毒力位点nt2493发生回复突变,是一个突变热点。结论突变热点的存在说明PV的VP1区的核苷酸变异并不是随机分布的,突变热点的发生可能与PV的生物学特性有一定的关系。从宁夏发现的10株iVDPVs与以往发现的iVDPV基因进化上无相关性,证明是新发现的iVDPV。本研究对III型PV的VP1区的分子特征研究为及时发现VDPVs传播和WPV的输入性,继续维持我国“无脊灰”状态提供了实验室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