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作为一种关注个体行为的社会理论产生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它强调人类主体性的理论前提、关注个体间互动行为的经验研究取向,以及不同于实证主义的解释范式等等特点,使得它在教育研究中被广泛的运用,尤其是对课堂上师生互动的研究。因此为教育研究提供了一种特别的方法论。本文起于对符号互动论作为一种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学习。我们认为,如果将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互动看作一种“符号互动”,就必须追究“‘符号’是什么”的问题。只有说出“符号”的实质性内涵,才能真正认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发生了什么。那么,“符号”是什么?对于人来说有何意义?“符号”对教育的意味着什么?是否有教育的符号?如果有,是怎样形成的?本文从这几个方面展开了探寻与研究。
本文试图基于一种严格的、科学的哲学态度进行教育研究。首先,我们尝试从现象学的角度对“符号”进行界定。我们认为“符号”是一种脱离自身的存在。它不是针对自身的分子构成、物理运动、交易规则等等性质存在的,而是针对人而存在的。它超越了自身,用“象征”的方式走向意义。人的体验是“符号”的“意义之源”。因此我们可以说“符号”是一种被人们体验到的存在。语言也是这样一种符号,并且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符号。然后,我们进入中小学的课堂,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发生的“符号现象”。于是在本文的第三章,本文用描述的方式呈现了一些较为突出的“教育符号现象”:教师身份、教学内容、教学媒介和教学活动(activity)。并且尝试着分析了在课堂中,一个教育符号的意义或者说一个符号的教育意义是如何生成的。所呈现的这些“教育符号”并不是课堂教学的全部,只是由于它们在教学突出地显现了一种教育符号的特征而被我们关注,并希望以此引起研究者从“符号”的角度思考课堂教学问题。本文的第四章在一定意义上回到符号互动论。基于对“符号”的理解我们认为“符号互动”过程就是“符号意义生成和协商的过程”,那么在教育研究中,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过程就是“教育符号的意义生成,的过程。我们认为,正是由于存在于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作为互动内容的学科内容,以及教师始终指向教育意义生成的意向将课堂符号互动与其他日常符号互动区分开来。也试图以此表达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与途径的理解。本文最终得出三个结论,即:1.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是具有符号性质的互动行为;2.教师的主体性是教育符号实现意义(实现符号教育意义)的前提;3.从符号角度进行教育研究即是研究如何实现各种符号系统的教育意义。另外,教育研究中的哲学与社会学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伴随着本研究缘起、实施、写作等全过程的一个问题。于是在最后提出该问题并对其进行了讨论。
本研究尝试同时从理论层面和经验层面进行教育研究。这也将是我们以后进行教育研究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