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沃夫冈·赫尔多夫小说《契克》中的身份认同问题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ang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契克》是德国作家沃夫冈·赫尔多夫2010出版的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来自俄罗斯的德国后期回迁移民契克和在德国土生土长的少年麦克之间的一段友谊。小说获得了2011年德国青少年文学奖和2012年的汉斯·法拉达奖,此外小说还被改编成舞台剧和电影,均取得了巨大成功。小说的语言颇具青少年特色,还包含移民和同性恋等多个当下热点话题,研究青少年的身份认同问题有助于窥视德国当代青少年的成长阵痛和社会现状。论文主要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导论部分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主要介绍小说《契克》和作者沃夫冈·赫尔多夫,另一部分则介绍了小说《契克》国内外的研究状况以及本论文的创新点和选题意义;第二章主要介绍本文的理论基础,包括身份认同的基本理论、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和主体性建构以及索亚的第三空间理论,其中自我和他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第三章则回归文本,从两位主人公在不同空间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出发,分析小说主角身份认同问题的根源,探讨了影响身份认同的一系列因素;第四章主要聚焦小说中主人公空间转换过程中的身份重构,其中重点探讨主人公麦克和契克的关系以及相互影响和转变。最后第五章则对整个论文进行总结。本论文以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为基础,研究德国作家沃夫冈·赫尔多夫的长篇小说《契克》中的身份认同问题。面对身份认同危机,两位主人公将旅行作为出路,随着空间的转换,二人重新认识自我、接受自我,身份认同得以重新构建。两位主人公互为他者,透过对方二人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随着旅行的推进,自身的苦闷和烦恼也随着慢慢消解。本文还试着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观点,即契克是麦克想象出来的人物,是麦克为逃避现状想象出来的另一个自我,契克后来的缺席也可视作分身的毁灭,暗示着麦克的自我得到统一,身份认同得以重建。
其他文献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如西方国家的持续渗透、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冲击、网络信息化的挑战等,新时代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本文从电磁辐射理论出发,在建立室内及室外无线系统模型的基础上,根据云计算对无线通信技术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介绍了天线技术的发展与研究方向,给出了天线技术的最新应用,并得出了相关结论。
近年来国内河道经常水草泛滥,依靠工人打捞费时费力,因此割草船作业成为目前的常用方式,常见的割草船多为明轮或螺旋桨推进,不具备陆地行驶能力,即无法实现水陆两栖行驶,割草船上岸须借助起重机起吊,费时费力,费用昂贵,且转运不便。以河道、湖泊和水库的水草治理为应用背景,课题组拟研发一种水陆两栖船。考虑到该两栖船的工作环境多为小型河道、滩涂、沼泽等,普通车轮在这种工作环境下容易陷进淤泥,所以本课题采用履带作
联想集结中国、美国、日本3大研发中心以及全球2000余名研发人才,共同打造昭阳系列高品质笔记本电脑,产品通过严格甚至苛刻的全面测试,以多项业界独有或领先的测试标准,保证了产
基于啁啾(chirp)脉冲的超宽带系统具有成本低、耗能少和较高的系统增益等优点。本文在啁啾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针对多用户超宽带系统的新型啁啾波形。通过详尽分析该编码的相关性能,验证了该多址方案的合理性。利用多啁啾波形编码构建的多用户超宽带通信系统,兼具了脉冲超宽带和多带超宽带的优点。本文对基于多啁啾脉冲波形的多用户超宽带通信系统进行了详尽的理论分析,并进行了性能仿真,仿真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脉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