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奥尼尔擅长向戏剧先辈和同时代名家汲取艺术创作的养料,他的许多作品都呈现出原始与现代相结合的独特艺术魅力。中期的恢弘巨作《悲悼》就是其中之一。在这部剧中,奥尼尔采用了与古希腊悲剧《俄瑞斯忒亚》平行的结构但试图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阐释古希腊悲剧中超自然的命运观。这不仅给该剧提供了现实基础,也集中体现了剧作家创作的实验手法。心理力量成为禁锢命运的控制力,最终导致分裂的自我,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主题之一。在人物设置上,奥尼尔也将重心转向了本剧的女主人公拉维尼娅。希腊悲剧习惯将个人命运同整体命运相联系,奥尼尔通过对古希腊悲剧的继承与发展,将关注点放在了个体命运。剧作家试图在现代背景下阐发命运观,心理力量便是推动命运前进的一股不可抗力。将拉康的主体理论运用于解读《悲悼》,为我们剖析剧中人物自我命运的发展过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奥尼尔看来,自我的分裂是现代社会物质主义信条对人类内心扭曲化的必然结果。人类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存在自我认识的“镜像”,这种“镜像”是虚假不真实的。如同剧中主人公拉维尼娅寻找自我的过程,自我的最初是依靠外界投射完成的自我认证,拉维尼娅不断接受到外界“他者”的影响,反复经历“缺失——复位”,最终完成了对自我的确认,有了对自我的整体意识。这种来源于不同“他者”认证的自我注定是不完整的,“我”和镜中的“我”最终必将分裂开来,由此,心理力量便成为推动命运前进的一股不可抗力,成为古希腊悲剧中超自然命运观的现代演绎。奥尼尔的《悲悼》三部曲对埃斯库罗斯《奥瑞斯忒亚》三部曲的继承与改写,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通过运用现代心理学理论,特别是拉康的主体理论对剧中人物自我认证的分析;奥尼尔在剧中的实验性写法,如强调面具的心理功能,即面具与人物内心世界的关系;阐述古希腊社会与现代社会存在的不同文化模式及其分别对不同时代背景下作品人物心理所具有的决定性影响;从而达到剧作家在剧中极力诠释的古希腊悲剧命运观在现代社会的重现。自我的分裂与缺失是现代社会自我认证的最终结果,自我的寻求和缺失在他看来已是是人类必经的命运之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