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依托2004年国家海洋局“908”专项对中国近海海底水深地形、侧扫声呐、浅地层剖面和底质沉积物等调查资料,结合研究区地质构造、海平面变迁、现代水动力条件和沉积环境等塑造海底地形地貌的主要影响因素,阐述中国近海海底地形地貌分布特征及其剖面类型,阐明黄河、长江、珠江河口水下三角洲沉积地貌演化规律,探讨扬子浅滩南部及长江口外潮流沙脊成因机制。 (1)中国近岸海底地形总体呈西北向东南倾斜的趋势,继承了陆地地形的自然延伸状态,并呈现明显的南北分带特征。海底地形坡降为0.2‰~2.5‰,平均坡降约0.8‰,其中渤海、南黄海、北部湾地形坡降大多为0.3‰,北黄海、东海、南海北部地形坡降大多为1.0‰,除苏北岸外和长江河口区,等深线基本平行于海岸展布,渤海、苏北岸外、长江口、北部湾海域的等深线较疏,北黄海沿岸、浙闽粤近岸等深线较密,显示出大陆边缘的海岸平原和陆架盆地地形特征。 (2)中国近海海底地形主要受地质构造作用控制,并在不同沉积环境和复杂水动力条件影响下,形态上划分为沉降盆地型、挤压隆起型和过渡型等3种类型。沉降盆地型和挤压隆起(造山带)型地形起伏小,沉积物以细粒为主,水流方向单一,易发育海湾堆积平原和水下堆积岸坡等堆积沉降型地貌,同属构造成因地形;过渡类型中的沉积改造亚型地形起伏较大,沉积物以粗粒为主,多在河口和潮流辐聚区发育大型潮流沙脊,全新统沉积层巨厚,受潮流、径流、海流的后期改造明显;过渡亚型地形陡缓不均,沉积物颗粒不均匀混合,近岸发育阶地状陡坎,远岸发育陆架平原等侵蚀—堆积型地貌,为地块断陷不完全发育和多起次海侵的共同结果。 (3)中国近海海底地形总体呈隆起带地形陡直、沉降盆地地形舒缓、过渡带和河口区地形复杂的特性,沿岸流和涡旋等海流为近海沉积物输运和再分配起到重要作用,潮流和径流共同作用塑造了大型潮流沙脊和水下三角洲地貌,也改造了海底原始底形,并在全新世海侵的影响下形成了多条古岸线和阶地状陡坎地形。 (4)黄河、长江、珠江河口水下三角洲主要为河控型三角洲,黄河和长江为河—潮控型,珠江为潮—河控型。三大河口三角洲均发育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地貌等完整的三角洲沉积体系。黄河和长江水下三角洲呈舌状向口外展布,且不断淤积,外围界限不断扩大,但随着入海泥沙量的减少,水下三角洲向海增长趋势逐年减少;珠江口水下三角洲受地形制约,发育在八大口门附近,呈顶窄口宽的形态,延展不远,因河流入海泥沙量逐渐增加,三角洲发育迅速,每年向海推进十米至百余米。三大河口水下三角洲在现代水流的冲刷侵蚀下,三角洲前缘呈多级陡坎状。 (5)扬子浅滩南部顶面并非十分平缓,且具有明显脊线,脊线走向近东西,脊线两翼明显不对称,呈北坡缓南坡陡的特征,浅滩缓坡一面发育有水下巨形沙波,显示扬子浅滩并非为一个完整的潮流沙席体。其南部规模巨大且不对称的潮流沙脊按照水动力强弱自西南至东北可分为侵蚀型、堆积型、侵蚀—堆积型3类,为古三角洲平原的底形和残留沉积物在现代水动力作用下形成的典型潮流沙脊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