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鼓励非师范院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工作,当前非师范院校已成为承担师范教育的重要力量。随着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各国政府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来促进教育事业发展,而增强非师范院校师范生的教师角色意识对于提高我国未来教师素质、培养优秀教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立足于教师角色理论,以非师范院校师范生为研究对象,将非师范院校师范生当前的教师角色意识形成现状及他们教师角色意识的形成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作为研究重点。 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收集、整理、分析,本研究将非师范院校师范生的教师角色意识确定为教师角色认知、教师角色期望、教师角色情感三个维度。本研究通过自编《非师范院校师范生的教师角色意识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对S大学大一——大四师范生的教师角色意识水平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考察。本研究主要分析S大学师范生教师角色意识形成的总体情况及师范生的教师角色意识在性别、独生子女、年级、生源地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情况,探索S大学师范生教师角色意识的形成受个体自身及哪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并结合访谈,了解非师范院校师范生增强教师角色意识需要获取的社会及学校帮助,为今后非师范院校开展师范教育提供一些有益建议。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第一,非师范院校师范生在教师角色认知、教师角色期望、教师角色情感上均表现出较高水平,这表明非师范院校师范生具有较强的教师角色意识。 第二,不同性别的学生在教师角色期望和教师角色情感两个维度及总分上表现出显著差异,女生在各维度上的得分明显高于男生,女生较男生而言具有更高的教师角色意识水平。 第三,专业不同的学生在教师角色认知和教师角色情感两个维度上表现出显著差异,艺术专业的学生在教师角色认知水平上高于文、理科生,体育专业的学生在教师角色情感水平上高于理科生。 第四,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教师角色期望维度上表现出显著差异,大一与大四、大三与大四的学生呈现出不同的角色期望,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四学生相比,大一、大三的学生拥有更高的教师角色期望水平。 第五,非师范院校师范生的教师角色意识各维度及总分在独生子女、生源地、父母受教育程度及家庭月收入方面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 第六,非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师角色意识的形成及发展受学生个体因素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学生个体因素主要包括兴趣爱好、性格特点、报考动机和学习动力、职业价值观、业余的学习与活动、能力及教师角色认识途径;环境因素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国家和社会对非师范院校师范生的认同和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学校环境主要包括开设的课程、大学教师的教学、教育实习、学校领导对师范生培养的重视、专业思想教育。 最后,结合访谈结果,文章从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学生层面提出增强非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师角色意识的11点建议,并对今后的研究作出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