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基础隔震技术是一种有效的被动控制减震技术。它通过在上部结构和基础之间设置水平刚度较小的隔震层,延长结构的自振周期,使结构避开地震的卓越周期,达到减小结构地震反应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隔震技术是一种有效的被动控制减震技术。它通过在上部结构和基础之间设置水平刚度较小的隔震层,延长结构的自振周期,使结构避开地震的卓越周期,达到减小结构地震反应的目的。现有规范在对隔震结构进行理论分析时,通常采用刚性地基假定,忽略土-结构相互作用(SSI)对结构的影响,实际上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将延长结构的自振周期,改变结构的阻尼,影响结构的地震响应,因此在研究时应该把土-基础隔震结构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近年来,通过对断层附近地震动记录的研究,发现这些地震动均伴随有长周期的速度和位移脉冲,这种脉冲效应会使结构在一开始就承受高能量冲击作用,引起较大的内力和变形,与远场地震区域相比,破坏力更加惊人。基于上述原因,本文对近场地震作用下,土-基础隔震相互作用体系的地震响应展开了研究。运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结构的有限元模型。为了研究近场地震动作用下土-基础隔震相互作用体系的地震响应,首先通过对基于刚性地基假定的基础隔震结构(SG)和二类场地上的土-基础隔震结构相互作用体系(SGI)进行模态分析和比较来认识相互作用体系的动力特性;为了使所得结果更具普遍性,选择两条近场地震波作为结构的输入,并分别对两幢层数不同的SG和SGI体系进行时程分析和比较;最后研究了地基刚度变化和地震动特性对相互作用体系地震响应的影响。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与原结构相比,土-基础隔震相互作用体系的周期变长;与原结构相比,相互作用体系上部结构的各层最大响应以及隔震层的最大响应均增大,上部结构各层层间位移变化不大,隔震层层间位移变化较明显;地基刚度的变化将改变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地震响应,变化幅度与地基的“软硬”程度有关;地震动特性对结构的地震响应影响显著,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可以通过地震波能量在频率上的分布体现出来;在土-基础隔震相互作用体系中,隔震层仍然发挥了显著的隔震效果。
其他文献
轻钢加层是一种扩大房屋面积的很好方式,它是在旧建筑物上加层,不再占用土地或者占用很少一部分土地。为了使加层结构的内力很好地传递到原结构上,加层后结构整体受力性能不
伴随着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轨道交通建设也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地铁车站施工技术在不断进步与创新。洞桩法即是在传统浅埋暗挖法的基础上吸收了盖挖法的技术成果
单桩基础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近海风机基础形式。本文主要针对近海风机单桩基础结构的特点,将调谐液体阻尼器(Tuned Liquid Damper,TLD)设置单桩基础桩顶。以期达到在复杂海洋环境荷载下减少结构动力响应,从而提高风机使用寿命的目的。针对这一流固耦合的动力响应分析问题,采用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方法(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SPH)和有限元方法相结合进
随着国家颁布禁止使用粘土砖的政策,混凝土空心砌块成为主导墙体材料之一,得到了广泛应用。混凝土空心砌块砌体结构不断向中层、高层发展。本文提出的新型混凝土横孔空心砌块
近年来,群桩因其自身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可液化场地桥梁工程建设中,但其抗震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而我国规范对于可液化场地桥梁桩基抗震问题仅有若干定性的规定,这严重
无比轻钢龙骨体系是一种新型的轻钢结构体系,其源于加拿大,具有质量轻、空间布置灵活、可标准化生产、建设周期短、抗震性能好、节能环保等优点,在我国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对
高层建筑梁式转换结构是一种刚度分布不规则的复杂空间结构;转换形式的多样性,使得转换梁表现出各不相同的受力特点。因此,对高层建筑梁式转换结构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从而
异形柱框-剪结构具有节省空间的优点,可广泛应用于小高层住宅建筑,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由于异形柱适用的结构高度较小,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在原有混凝土异形柱框-剪结构中加入
滑坡是我国三峡库区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滑坡治理的方法较多,抗滑桩是使用最普遍的一种支挡结构,它依靠稳定岩层提供抗力,支挡滑坡作用在桩上的推力,又称为“被动桩”。由于对岩体段岩体的力学及变形参数估算不准、抗滑桩与岩体的相互作用认识不清,导致设计时桩顶位移过大,桩身内力变化规律及桩侧岩体承载力估算与实际相差较远。为了避免这些误差,本文提出了一套合理估算桩周岩体力学和变形参数的方法,揭示桩岩相互作用规律
管桩是应用比较广泛的桩基础形式之一,其优点众多然而问题也是存在的,其中以水平向承载力偏低的问题较为突出。现阶段研究管桩竖向承载力的文献居多,而分析水平向承载力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