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氢氟酸(HF)浓度和酸蚀时间对可切削二硅酸锂基玻璃陶瓷IPS e.max CAD与树脂间粘接强度的影响,以对临床氢氟酸浓度和酸蚀时间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用IPS e.max CAD成品蓝瓷块制备156个14×12×3mm大小的样本瓷块,14×12mm作为粘接面。依次应用200目、240目水砂纸打磨14×12mm表面,超声清洗后,将瓷块放入铸瓷炉中按照厂家要求完成二次结晶。将所有瓷块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NA=72)应用5%HF酸蚀;B组(NB=72)应用9%HF酸蚀;C组为对照组(n=12),瓷块处理面不应用HF酸蚀。按照6种酸蚀时间10s、20s、30s、60s、120s、180s将A、B组又分别随机分为6个小组(n=12)A1~A6、B1~B6。每组随机抽取10个瓷块,粘接面应用相应HF酸蚀或不处理(对照组),并建立树脂-瓷块粘接模型,37℃24小时恒温水浴后于万能材料试验机上测量剪切强度。测量结果应用软件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每组剩余2个试件在表面处理后,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试件表面形态并作定性分析。结果1、剪切强度测试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对照组、5%HF酸蚀组和9%HF酸蚀组各组间剪切强度间不完全相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0.41,P=0.00)。各组间剪切强度两两比较LSD检验结果显示:5%HF组:A2(23.21±0.45)>A3(15.71±0.67)、A4(15.79±0.78)、A5(15.94±0.64)、A6(16.93±0.57)>A1(12.30±0.41),其中A3、A4、A5、A6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HF组:B1(21.14±1.93)、B3(19.51±1.43)组粘接强度最高,两者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次为B3(19.51±1.43)、B6(17.76±0.64)、B2(17.07±0.81)酸蚀组,三者之间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低粘接强度为B2(17.07±0.81)、B4(16.42±1.04)、B5(16.14±1.10)组,三者之间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剩余各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HF酸蚀组与9%HF酸蚀组对比:5%HF20s、9%HF10s、9%HF30S均取得最高的剪切强度,三组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电镜观察结果显示氢氟酸酸蚀首先导致瓷块表层玻璃基质的溶解。随着酸蚀时间延长,酸蚀作用向深部结构加深,瓷块表面逐渐不规则,失去玻璃基质支持的晶体发生崩脱,在瓷块表面形成大而深不规则的凹陷。相同酸蚀时间下,9%HF酸蚀组瓷块表面酸蚀程度较5%HF组深。结论1、在本实验条件下,5%浓度HF酸蚀IPS e.max CAD 20s可获得最佳粘接强度,9%浓度HF酸蚀IPS e.max CAD10s和30s均可以获得最佳粘接强度。2、粘接试件的破坏形式以混合破坏为主,其次为界面破坏和瓷块的内聚破坏,没有树脂的内聚破坏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