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大面积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杂交水稻的发展为保障我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吃好”成为“吃饱”之后的普遍需求。在满足高产、适应性好等基本要求基础上,“好不好吃”决定了杂交稻品种的市场竞争力。杂交稻食味品质形成的遗传基础较常规稻复杂,其胚乳性状不仅受父母本共同影响,作为食用部分的稻米是来源于F1植株上结的种子(F2),从遗传组成来看,杂交稻不同籽粒之间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大面积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杂交水稻的发展为保障我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吃好”成为“吃饱”之后的普遍需求。在满足高产、适应性好等基本要求基础上,“好不好吃”决定了杂交稻品种的市场竞争力。杂交稻食味品质形成的遗传基础较常规稻复杂,其胚乳性状不仅受父母本共同影响,作为食用部分的稻米是来源于F1植株上结的种子(F2),从遗传组成来看,杂交稻不同籽粒之间的食味品质性状是分离的。目前,国内外在常规稻米的食味品质研究上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然而,关于杂交稻食味品质的研究相对较少,育种上缺乏相关理论支撑。本研究以一系列不同食味的杂交稻组合及其亲本为材料,系统分析了籼型杂交稻优良食味品质形成的理化基础,以及水稻淀粉合成关键基因在杂交稻食味品质形成中的作用,以期为杂交稻品质育种提供科学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籼型杂交稻食味品质性状与其亲本关系的初步研究通过分析不同食味杂交稻组合的理化特性及淀粉分子结构,发现杂交稻食味值与RVA峰值粘度、RVA崩解值、米饭黏度、胶稠度、支链淀粉短链比例呈正相关,而与表观直链淀粉含量、RVA回复值、米饭硬度、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比例呈负相关。通过分析食味品质性状在杂交稻组合与亲本之间的关系,发现杂交稻的食味品质性状由双亲共同决定:不育系决定了杂交稻米的整体食味特征,在同一不育系条件下,杂交稻与恢复系在食味值、RVA崩解值和回复值、表观直链淀粉含量、米饭硬度及黏度、短支链淀粉、直链淀粉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相关性。2、Wx和ALK基因的不同等位组合对杂交稻食味品质的遗传效应Wx和ALK是控制稻米蒸煮食味品质最关键的两个基因。本研究通过分析Wx不同等位组合对杂交稻米食味品质的遗传效应,我们发现Wxb/Wxb组合的杂交稻食味值、米饭黏度、胶稠度、RVA崩解值和峰值粘度最高,而米饭硬度、表观直链淀粉含量、RVA回复值和最终黏度最低。而Wxlv/Wxb组合的食味值、米饭黏度、RVA崩解值和峰值粘度最低,米饭硬度、表观直链淀粉含量和RVA崩解值最高。Wxa/Wxa等位组合的食味值,表观直链淀粉含量与Wxlv/Wxb相似,但在部分RVA特征值、胶稠度及质构特性上存在差异。Wxa/Wxb和Wxb/Wxa等位组合的食味品质性状处于中间水平。通过分析Wxb/Wxb遗传背景下ALK不同等位组合对杂交稻食味品质的遗传效应,发现ALK不同等位组合的差异主要体现在RVA糊化特性上,而在食味值以及其它理化指标上无明显差异。总而言之,杂交稻食味品质主要受Wx基因控制,而RVA糊化特性主要受Wx和ALK的不同等位组合共同调控。3、理化特性和淀粉精细结构对表观直链淀粉含量相近的杂交稻食味品质的影响表观直链淀粉含量(AAC)一直被认为是影响稻米食味品质的关键因素,然而在杂交水稻品质育种过程中,具有相似AAC的杂交水稻品种有时会表现出明显的食味品质差异。针对这一现象,本研究开展了AAC相近的杂交稻食味品质相关理化特性和淀粉分子结构解析。凝胶渗透色谱法(GPC)分析表明,食味值较好的杂交稻米支链淀粉短链比例较高,而长链比例较低,这导致了较高的RVA峰值粘度和崩解值,以及较软的米饭质地。高效阴离子交换色谱(HPAEC)分析表明,食味值较好的杂交稻米支链淀粉短链(聚合度6-10)的比例较低,而中间链(聚合度13-24)的比例较高,这导致了较高的淀粉结晶度和糊化焓值。此外,本研究首次表明,淀粉颗粒形态和大小的多样性可能会影响杂交稻米的食味品质,即淀粉粒间形态大小差异越大,杂交稻米食味值越低。4、水稻Wx基因在全球范围内的等位变异及其在我国杂交水稻发展中的应用为了更好地利用全球水稻种质资源,提高杂交水稻的食味品质,我们利用全球3000份水稻基因组计划(3K RGP)的重测序数据,开展了水稻Wx基因的等位变异分析。根据1个插入突变和29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我们共鉴定出30种Wx单倍型,包括8个已知的等位基因和5个新的非同义突变。进一步,通过分析1976-2018年36个杂交稻骨干亲本的Wx等位变异,发现杂交稻亲本中只存在3种Wx等位基因(Wxa,Wxlv和Wxb),Wxb广泛应用于杂交水稻的恢复系中,Wxa主要存在于三系不育系中,Wxlv主要存在于早期的两系不育系中,并逐渐被Wxb所取代。随着杂交水稻的发展,Wx等位基因组合由Wxa/Wxb到Wxlv/Wxb再到Wxb/Wxb。在今后的杂交稻品质育种中,应进一步从栽培稻中引入更多的Wx有利等位。
其他文献
病害是影响西瓜产量的主要问题之一,在西瓜的全生长期出现都会严重影响其质量和产量,因此如何快速准确地识别与检测西瓜病害,有效地防治,对西瓜作物生产尤为重要。目前,西瓜的病害识别一般需要专家进行现场观察或取样回实验室分析,该方式不仅费时费力,且不利于推广。由于西瓜病害叶片存在着不易铺平、很容易相互遮挡以及病斑面积过大或者过小等问题,传统的西瓜病害识别与检测方法不仅精度较低而且鲁棒性较弱。近年来,深度学
辣椒疫病(pepper Phytophthora blight)是危害辣椒生长的重要土传病害,能够引起植株器官腐烂或整株死亡,导致辣椒严重减产甚至绝收。由于生产上缺乏持久抗性品种,目前其防治主要依赖综合防控,其中生态友好的生防菌剂或生物活性化合物是实现其绿色防治的重要途径。前期研究发现,在辣椒连作且疫病发生严重的田块,沼泽红假单胞菌PSB-06菌剂对辣椒疫病的防效达45.80%,但PSB-06菌剂
司法公正是司法公信力评估体系中的核心指标。当前,司法裁判中形式主义倾向明显,呈现出事实查明过度依赖甚至曲解“法律真实”含义、司法演绎逻辑“碎片化”组装、裁判立场及文书说理“反常识化”倾向等特征,使得司法公正理念饱受质疑,司法公信力建设遭遇“柔性侵蚀”。在应然视角下,主张规范解释与价值判断有机融合的系统性裁判思维是抵御司法公信力被“柔性侵蚀”的有力武器。兼具整体性、发展性、动态性内涵特征的“系统司法
深基坑支护技术应用于岩石施工中,可以提高岩石建筑的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一定要对矿山矿山岩土工程建设的深基坑支护问题加以深入研究,并给出具体的处理对策。本文将通过对矿山岩土工程中的深基坑支护关键技术问题进行讨论与剖析,解析出深基坑支护关键技术所面临的问题,从而给出针对性意见,以解决矿山岩土工程的深基坑支护问题。
通过分析目前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单一、人才培养与产业关联度不高、人才培养机制落后等问题,进行了实践探索成立项目教学中心,探索工作室集群管理体制;与行业领军企业共建工作室集群,模拟企业运行机制;对接导师学长工作室,跨界融合,打造双导师教学。通过形成“平台共享、技术专攻、创新团队、跨界融合”多层次立体化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实现了基于导师学长制工作室集群的专创学生融合培养机制;实施“项目驱动,三师五环”的专创
Cry5b抗虫基因来源于革兰氏阳性菌株—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与目前国内外推广应用的Bt抗虫基因Cry1a/1c不同。湖南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与花粉管通道方法相结合,将Cry5b基因转入岱字棉品系晋1中,并育成了抗虫棉品系JX0010和JX0020。本论文对Cry5b转基因品系进行了表达验证和生物安全性评价,旨在为新型抗虫基因在棉
再生稻作为一种“一种两收”的水稻种植模式,具有生产成本低、经济效益高的特点,且研究表明再生季稻米是品质好、食味佳的优质稻米。本研究于2017~2020年,选取多个水稻品种为材料,开展了品种、不同生态区、不同季别种植(再生稻、一季晚稻、双季晚稻)对再生稻再生季稻米品质的影响试验、控温条件下的再生季稻米品质变化规律试验,探究了再生季稻米品质与淀粉晶体结构、理化性能的相互关系,为稻米品质调优提供了理论依
目的 探讨BRAF V600E基因检测对超声高危、细胞学BethesdaⅠ类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以及与BRAF V600E基因突变相关的临床超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经超声诊断为高危且细针穿刺判读为细胞学BethesdaⅠ类的甲状腺结节共780例,其中行BRAF V600E基因检测且有组织病理结果的共70例,将这些患者纳入研究。计算BR
猪肉是我国最大众化的肉类食品,如何减少猪腹部和皮下脂肪沉积,从摄食源头减少过多的脂肪和胆固醇摄入一直是猪营养研究的热点话题。诸多研究发现,在饮食或日粮中添加乳酸菌制剂可降低人或动物体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含量,但是其具体的作用机理仍不清楚。基于课题组前期在猪上的研究,我们推测德氏乳杆菌在回肠段可能通过干扰胆汁酸肠肝循环来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在后肠段可能通过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SCFA)来介导肠外组织中
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是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关系到高职教育是否能办出特色、专业发展是否能对接产业需求。本文通过研究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瓶颈,提出了“一二三四”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依托产业学院校企协同育人的实践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