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莎士比亚辞世已近四百年,不论是在学者的书斋,还是伶人的舞台,莎翁仍旧独领风骚,饮誉四海。莎士比亚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中吐露芬芳,活跃的翻译实践与研究自然功不可没。然而,对莎剧中典故翻译(尤其是以舞台演出为导向的翻译)的研究似乎并不多见。为弥补这一缺憾,本文旨在借助关联理论探讨莎剧中典故的舞台演出翻译,从理论与技巧两个层面展开分析,提出相应的翻译原则与策略。由Sperber和Wilson创立的关联理论是语用学中的新兴理论,它从认知的角度研究人类交际行为。关联理论将言语交际视为由说话人进行明示、听话人进行推理的明示-推理过程,且“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其自身具有最佳关联性”——这就是交际双方所遵守的关联原则。Gutt最先将关联理论运用于翻译研究,它在该领域展现出了强大的解释力。从关联理论角度看,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双重明示-推理交际过程,且由于源语文本读者与目的语文本读者的认知环境存在较大差异,翻译往往易于成为Gutt所说的“次等交际情景”。典故是一种高度依赖于交际双方共有的背景知识的语言文化元素,典故翻译也因而更有成为“次等交际情景”之虞。莎翁笔下的典故来源丰富,变化多端,而以舞台演出为导向的莎剧典故翻译又必须考虑到剧场演出的时间限制,因此可谓是难上加难。本文作者认为,依据关联理论,以舞台演出为导向的莎剧典故翻译应当以“即时关联重建”为原则。音译与直译在以下两种情况时适用:其一,上下文语境足以弥补目的语观众的认知语境缺失;其二,由于文化交流日益繁盛,理解典故所必须的假设已存在于目的语观众的认知语境之中。若非上述两种情况,音译与直译则难以达到即时关联重建的目的。此时译者可采取两大类翻译策略:保留原典,补偿认知语境;舍弃原典,揭示语境含义。前者又可细分为两类:直接补偿,即扩充法,以及间接补偿,即描述法。后者可细分为直接揭示,即意译,以及间接揭示,即文化取代。本文主体部分由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构成。第二章首先介绍了关联理论及关联翻译观;第三章简要介绍了典故的定义和功能,并依据其来源对莎剧中的典故进行了归类;第四章是全文的核心,结合实例详细阐述了莎剧典故的舞台演出翻译的原则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