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口箭(Tupistra chinensis Baker.)为百合科(Liliaceae)开口箭属植物,其根茎药用,称为竹根七,是陕西秦岭特色中药“太白七药”家族中的重要一员。竹根七自古多为民间用药,具有清热泻火、行气止痛、祛风除湿、活血散瘀等功效。近年来,从开口箭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包括黄酮类、多糖类和甾体皂苷类等。研究表明这些成分具有抗肿瘤、抗炎、抑菌、醒酒、增强免疫功能等多种药理作用,其中甾体皂苷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得到广泛关注。但是,对该属植物药理活性的研究尚主要停留在总提取物或总皂苷层面,单体化合物研究相对较少,致使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还未完全阐明。此外,尽管已从开口箭中鉴定了85个甾体皂苷类成分,但根据我们对采自陕西秦岭的药材预实验结果显示,尚有大量新的甾体皂苷成分未获分离,预示着其化学多样性尚待进一步阐明。因此,本课题选取开口箭为研究对象,通过现代色谱和波谱技术,分离鉴定其单体成分,并对所获成分进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筛选,初步探讨相应构效关系,以进一步丰富开口箭化学成分数据库,为开口箭的开发利用提供研究资料。
本研究选取采自秦岭牛背梁地区的开口箭干燥根茎7.5kg,70%乙醇提取、石油醚脱脂后用水饱和正丁醇萃取,采用多种色谱分离技术,从正丁醇萃取物中分离到29个单体化合物,并运用波谱技术结合化学手段鉴定了其中20个化合物的结构,包括15个呋甾烷醇类皂苷、2个螺甾烷醇类化合物和3个苯丙素苷类化合物。它们的结构分别为:(23R,25R)-26-O-β-D-吡喃葡萄糖基-1β,3β,23β,26-四羟基-呋甾-5,20(22)-二烯-3-O-β-D-吡喃葡萄糖苷(Z-1),(23S,25R)-26-O-β-D-吡喃葡萄糖基-1β,3β,23α,26-四羟基-呋甾-5,20(22)-二烯-3-O-β-D-吡喃葡萄糖苷(Z-2),(23R,25R)-1β,2β,3β,4β,5β,23β,26-七羟基-呋甾-20(22)-烯-26-O-β-D-吡喃葡萄糖苷(Z-3),(23R,25R)-26-O-β-D-吡喃葡萄糖基-1β,3β,5β,23β,26-五羟基-呋甾-20(22)-烯-3-O-β-D-吡喃葡萄糖苷(Z-4),(23S,25R)-26-O-β-D-吡喃葡萄糖基-1β,3β,5β,23α,26-五羟基-呋甾-20(22)-烯-3-O-β-D-吡喃葡萄糖苷(Z-5),(25R)-26-O-β-D-吡喃葡萄糖基-1β,3β,20α,26-四羟基-5β-呋甾-22-烯-3-O-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苷(Z-6),(23S,25S)-26-O-β-D-吡喃葡萄糖基-1β,3β,26-三羟基-23α-正丁氧基-5β-呋甾-20(22)-烯-3-O-β-D-吡喃葡萄糖苷(Z-7),(23R,25R)-26-O-β-D-吡喃葡萄糖基-1β,3β,26-三羟基-23β-正丁氧基-5β-呋甾-20(22)-烯-3-O-β-D-吡喃葡萄糖苷(Z-8),(23S,25R)-26-O-β-D-吡喃葡萄糖基-1β,3β,26-三羟基-23α-正丁氧基-5β-呋甾-20(22)-烯-3-O-β-D-吡喃葡萄糖苷(Z-9 ),(23R, 25S)-26-O-β-D-吡喃葡萄糖基-1β,3β,26-三羟基-23β-正丁氧基-5β-呋甾-20(22)-烯-3-O-β-D-吡喃葡萄糖苷(Z-10),1β,2β,3β,4β,5β,7α,26-七羟基-呋甾-20(22),25(27)-二烯-26-O-β-D-吡喃葡萄糖苷(Z-11),26-O-β-D-吡喃葡萄糖基-1β,2β,3β,4β,5β,26-六羟基-呋甾-20(22),25(27)-二烯-5-O-β-D-吡喃葡萄糖苷(Z-12),1β,2β,3β,4β,5β,7α,26-七羟基-22α-甲氧基-呋甾-25(27)-双键-6-酮-26-O-β-D-吡喃葡萄糖苷(Z-13),1β,2β,3β,4β,5β,7α,22α,26-八羟基-呋甾-25(27)-双键-6-酮-26-O-β-D-吡喃葡萄糖苷(Z-14 ),(25S)-5β-螺甾-1β,2β,3β,4β,5,6β-六醇(Z-15 ),(25R)-5β-螺甾-1β,2β,3β,4β,5,6β-六醇(Z-16),1β,3β-二羟基孕甾-20-双键-20-羧酸γ-内酯-3-O-β-D-吡喃葡萄糖苷(Z-17),对烯丙基苯酚β-D-吡喃葡萄糖苷(Z-18),去甲丁香酚β-D-吡喃葡萄糖苷(Z-19)和1,2-二-O-β-D-吡喃葡萄糖基-4-烯丙基苯酚(Z-20)。其中,化合物Z-1~Z-10以及Z-17为11个新化合物;苯丙素苷类化合物是首次在开口箭属植物中发现,并且Z-18~Z-20也是首次从百合科植物中分离得到;螺甾烷醇Z-15和Z-16则是首次从开口箭属植物中获得。
通过CCK-8法对11个新的呋甾皂苷进行了抑制肿瘤细胞U87、SHG44、U251、LN229和HepG2增殖的活性筛选,结果发现其中8个化合物对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Z-1和Z-4抑制作用显著,对各细胞株的IC50值分别为3.58±0.98μM和13.85±2.49μM(U251)、24.12±1.22μM和32.04±3.78μM(LN229)、11.13±1.08μM和25.36±1.76μM(HepG2)。初步构效关系分析认为:实验所研究的呋甾皂苷中A环羟基取代较多者一般无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作用,而取代较少者则具有抑制作用的可能;这些化合物对肿瘤细胞抑制作用的特异性较强,具有细胞系敏感性差异和化合物选择性差异;具有1β-OH、△5(6)((或5β-OH)结构的化合物,其C-23的绝对构型对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作用具有重要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根据文献报道,甾体皂苷抗肿瘤一般为多靶点、多通路,尚鲜有发现直接结合的靶点,而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差向异构体Z-1和Z-2以及Z-4和Z-5仅因C-23绝对构型不同即表现出显著活性差异,预示此类化合物很可能存在具体结合的药物靶点。
课题创新性及研究意义
1.对开口箭根茎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分离得到29个单体化合物,鉴定了其中20个化合物的结构,11个确认为新化合物。在开口箭属植物中首次发现苯丙素苷类化合物,并首次分离得到2个螺甾烷醇。
2.实验中得到的9个在C-23位有取代基的新呋甾皂苷类化合物中,醇羟基取代的化合物在该属植物中较为少见,而正丁氧基取代的化合物,则为首次在该属植物的甾体皂苷成分中发现。
3.通过活性筛选发现了2个有显著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作用的化合物。
4.本课题为“太白七药”竹根七的开发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为开口箭甾体皂苷抗肿瘤研究提供了化合物样品和实验数据,为开口箭属植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实验资料。
本研究选取采自秦岭牛背梁地区的开口箭干燥根茎7.5kg,70%乙醇提取、石油醚脱脂后用水饱和正丁醇萃取,采用多种色谱分离技术,从正丁醇萃取物中分离到29个单体化合物,并运用波谱技术结合化学手段鉴定了其中20个化合物的结构,包括15个呋甾烷醇类皂苷、2个螺甾烷醇类化合物和3个苯丙素苷类化合物。它们的结构分别为:(23R,25R)-26-O-β-D-吡喃葡萄糖基-1β,3β,23β,26-四羟基-呋甾-5,20(22)-二烯-3-O-β-D-吡喃葡萄糖苷(Z-1),(23S,25R)-26-O-β-D-吡喃葡萄糖基-1β,3β,23α,26-四羟基-呋甾-5,20(22)-二烯-3-O-β-D-吡喃葡萄糖苷(Z-2),(23R,25R)-1β,2β,3β,4β,5β,23β,26-七羟基-呋甾-20(22)-烯-26-O-β-D-吡喃葡萄糖苷(Z-3),(23R,25R)-26-O-β-D-吡喃葡萄糖基-1β,3β,5β,23β,26-五羟基-呋甾-20(22)-烯-3-O-β-D-吡喃葡萄糖苷(Z-4),(23S,25R)-26-O-β-D-吡喃葡萄糖基-1β,3β,5β,23α,26-五羟基-呋甾-20(22)-烯-3-O-β-D-吡喃葡萄糖苷(Z-5),(25R)-26-O-β-D-吡喃葡萄糖基-1β,3β,20α,26-四羟基-5β-呋甾-22-烯-3-O-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苷(Z-6),(23S,25S)-26-O-β-D-吡喃葡萄糖基-1β,3β,26-三羟基-23α-正丁氧基-5β-呋甾-20(22)-烯-3-O-β-D-吡喃葡萄糖苷(Z-7),(23R,25R)-26-O-β-D-吡喃葡萄糖基-1β,3β,26-三羟基-23β-正丁氧基-5β-呋甾-20(22)-烯-3-O-β-D-吡喃葡萄糖苷(Z-8),(23S,25R)-26-O-β-D-吡喃葡萄糖基-1β,3β,26-三羟基-23α-正丁氧基-5β-呋甾-20(22)-烯-3-O-β-D-吡喃葡萄糖苷(Z-9 ),(23R, 25S)-26-O-β-D-吡喃葡萄糖基-1β,3β,26-三羟基-23β-正丁氧基-5β-呋甾-20(22)-烯-3-O-β-D-吡喃葡萄糖苷(Z-10),1β,2β,3β,4β,5β,7α,26-七羟基-呋甾-20(22),25(27)-二烯-26-O-β-D-吡喃葡萄糖苷(Z-11),26-O-β-D-吡喃葡萄糖基-1β,2β,3β,4β,5β,26-六羟基-呋甾-20(22),25(27)-二烯-5-O-β-D-吡喃葡萄糖苷(Z-12),1β,2β,3β,4β,5β,7α,26-七羟基-22α-甲氧基-呋甾-25(27)-双键-6-酮-26-O-β-D-吡喃葡萄糖苷(Z-13),1β,2β,3β,4β,5β,7α,22α,26-八羟基-呋甾-25(27)-双键-6-酮-26-O-β-D-吡喃葡萄糖苷(Z-14 ),(25S)-5β-螺甾-1β,2β,3β,4β,5,6β-六醇(Z-15 ),(25R)-5β-螺甾-1β,2β,3β,4β,5,6β-六醇(Z-16),1β,3β-二羟基孕甾-20-双键-20-羧酸γ-内酯-3-O-β-D-吡喃葡萄糖苷(Z-17),对烯丙基苯酚β-D-吡喃葡萄糖苷(Z-18),去甲丁香酚β-D-吡喃葡萄糖苷(Z-19)和1,2-二-O-β-D-吡喃葡萄糖基-4-烯丙基苯酚(Z-20)。其中,化合物Z-1~Z-10以及Z-17为11个新化合物;苯丙素苷类化合物是首次在开口箭属植物中发现,并且Z-18~Z-20也是首次从百合科植物中分离得到;螺甾烷醇Z-15和Z-16则是首次从开口箭属植物中获得。
通过CCK-8法对11个新的呋甾皂苷进行了抑制肿瘤细胞U87、SHG44、U251、LN229和HepG2增殖的活性筛选,结果发现其中8个化合物对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Z-1和Z-4抑制作用显著,对各细胞株的IC50值分别为3.58±0.98μM和13.85±2.49μM(U251)、24.12±1.22μM和32.04±3.78μM(LN229)、11.13±1.08μM和25.36±1.76μM(HepG2)。初步构效关系分析认为:实验所研究的呋甾皂苷中A环羟基取代较多者一般无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作用,而取代较少者则具有抑制作用的可能;这些化合物对肿瘤细胞抑制作用的特异性较强,具有细胞系敏感性差异和化合物选择性差异;具有1β-OH、△5(6)((或5β-OH)结构的化合物,其C-23的绝对构型对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作用具有重要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根据文献报道,甾体皂苷抗肿瘤一般为多靶点、多通路,尚鲜有发现直接结合的靶点,而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差向异构体Z-1和Z-2以及Z-4和Z-5仅因C-23绝对构型不同即表现出显著活性差异,预示此类化合物很可能存在具体结合的药物靶点。
课题创新性及研究意义
1.对开口箭根茎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分离得到29个单体化合物,鉴定了其中20个化合物的结构,11个确认为新化合物。在开口箭属植物中首次发现苯丙素苷类化合物,并首次分离得到2个螺甾烷醇。
2.实验中得到的9个在C-23位有取代基的新呋甾皂苷类化合物中,醇羟基取代的化合物在该属植物中较为少见,而正丁氧基取代的化合物,则为首次在该属植物的甾体皂苷成分中发现。
3.通过活性筛选发现了2个有显著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作用的化合物。
4.本课题为“太白七药”竹根七的开发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为开口箭甾体皂苷抗肿瘤研究提供了化合物样品和实验数据,为开口箭属植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实验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