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复杂性肛瘘的MRI表现及其临床诊断价值。
对象和方法:应用Philips Marconi Eclipse 1.5T超导型磁共振机及包绕线圈,对正常组及病变组分别行盆腔MRI平扫检查,使用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获取横断面T<,1>WI、T<,2>WI、T<,2>WI抑脂及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short time inversion recovery seqHence,STIR序列)图像,矢状面STIR和T<,2>WI图像,冠状面STIR和T<,2>WI抑脂图像。
正常组:20例正常年轻人,男女各10例,年龄21~39岁,平均27.9岁,无直肠肛管疾病病史。行盆腔MRI平扫检查,分析直肠肛管主要解剖结构在不同成像序列中的信号特点,并测量横断面上内、外括约肌在T<,1>WI、T<,2>WI及STIR序列的信号强度,应甩SPSS10.0软件统计分析上述三种成像序列上内外括约肌间信号强度有无差异。
病变组:51例临床可疑复杂性肛瘘患者,男38例,女13例,年龄17~68岁,平均42岁,其中28例有肛周手术史。经手术确诊有肛瘘(或肛周脓肿)者共34例,临床表现为肛周不适,或肛门附近有瘘口及分泌物排出。行盆腔MRI平扫检查,分析肛瘘的MRI表现,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统计分析MRI对肛瘘(或脓肿)、内口、外口及分型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符合率。应用X<2>检验分析男女性别间肛瘘患病率的差异。
结果:
正常组:
1.肛管及肛门括约肌结构在各个序列上显示较好。其中,以横断面T<,1>WI、T<,2>WI、STIR及冠状面STIR对肛管的显示最好。T<,1>WI肛管管壁呈中等信号,除肛门内、外括约肌间借潜在的薄层高信号的脂肪组织相区别外,余肛管各层结构不易区分,管腔由于粘膜的存在呈稍高信号。T<,2>WI中能很好的区分正常肛管壁的四层结构。肛提肌T<,1>WI、T<,2>WI均呈中等信号。坐骨直肠窝内脂肪信号于T<,1>WI、T<,2>WI呈均匀高信号,T<,2>WI抑脂及STIR呈均匀低信号。
2.T<,1>WI序列中肛门内外括约肌间信号强度有统计学差异,P=0.041,但差异较小;T<,2>WI中两者间信号强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109;而在STIR序列中内外括约肌间的信号强度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01,内括约肌的信号强度明显高于外括约肌信号强度。
3.STⅡ淳列中由于盆部脂肪信号的抑制,可以突出肛管及肛门括约肌的影像,从而更有利于病变的显示。
病变组:
1.肛瘘瘘管于T<,1>WI表现为略低信号,T<,2>WI、T<,2>WI抑脂及STIR序列图像上呈高信号,以抑脂像病灶显示最佳。瘘管分支于抑脂像显示最佳,表现为主瘘管边缘不光整,见有线样高信号影与主瘘管相连。脓腔信号表现与瘘管相同,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
2.MRI诊断30例复杂性肛瘘,其中高位22例,低位8例。根据Parks分型,MRI显示经括约肌瘘23例,括约肌间瘘2例,括约肌上瘘1例,括约肌内瘘4例。MRI共显示27个内瘘口,25个外瘘口。所有病例中,内外括约肌均不同程度受累,以外括约肌受累为多。30例肛瘘中,19例主瘘管周围尚有多条细小分支,16例伴有肛周脓肿。此外还诊断4例单纯性脓肿及2例肛周炎症。
3.MRI诊断与手术比较符合率分别为:肛瘘(或脓肿)96%(49/51),内口80%(24/30),外口100%(25/25);分型80%(24/30)。
4.51例中男性患病率为84.21%,女性为15.38%,X<2>=17.67,P<0.05,肛瘘男女患病率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男性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
结论:
正常组:
1.MRI能较好地显示正常肛管的解剖结构,STIR序列中内括约肌的信号强度明显高于外括约肌的信号强度。
2.STIR序列能很好地显示肛门括约肌及其与邻近组织的关系,可以作为肛管常规扫描序列。
病变组:
1.MRI能明确显示瘘管的位置、大小、分支及走行,较为准确的显示内外瘘口,及其与内外括约肌的关系,从而指导临床拟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2.MRI多序列及多方位扫描有助于复杂性肛瘘的正确诊断,尤其是STIR序列扫描。
3.MRI在复杂性肛瘘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