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探讨语文教育的本质问题,提出了语文教育文化本质观的论点。所谓语文教育文化本质观,指语文不仅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且是文化的载体,还是一种文化的构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的本质应是一个文化的过程,不仅是文化传递的过程,也是文化生成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陶冶人性、促进生命成长的过程。语文教育文化本质观主张语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统一,倡导在培养学生汉语言能力的同时,要真正以文化的主体——“人”为对象,着眼于学生的完整性建构,促进生命个体的总体生成。 论点的提出具有现实针对性。长期以来,语文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是局限在语言教育本位,即训练听、说、读、写能力的思维框架中,仅仅强调语文的纯工具性。语文教学在价值选择上过于强调实用性,语文学习被看作是一项技能性任务,而极度轻视对人的涵化、建构功能。世纪之交语文教育社会大讨论的要义和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新理念都充分肯定了语文教育的文化意蕴,这与语文教育文化本质观的基本精神是相契合的。因此廓清对语文教育本质的认识,树立语文教育文化本质观,将有助于改革弊端,弘扬人文精神,促进语文教育“立人”使命的完成,加快语文课程及教育改革的进程。论文试对语文教育文化本质观作全方位、多角度的探讨。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语文教育文化本质观的实质。首先,阐释“文化”概念及其在语文教育文化本质观中的内涵。本文认为文化的本质是人化,强调文化现象中人的主体作用,语文教育文化本质观即建立在这一观点之上。其次,探 论语文教育文化本质观讨语文教育文化本质观的语言文化学和教育文化学基础。从语言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汉语作为一种语言既是汉文化的载体,也是汉文化的组成部分。它记载着民族的物质和精神历史,渗透着浓厚的民族文化情感,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意义体系和价值观念。从教育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教育具有文化功能,通过教育可以实现对文化的传递和保存、改革和创新,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对人的建构。语文教育与文化本是一家之亲,自然具有文化教育功能,是一种人性建构的实践过程。 第二部分:语文教育本质观的历史演进。纵向考察语文教育本体的历史演进过程,我们将其概括为三种本质观。第一,教化本体,指语文教育以教化为立足点,建立在伦理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之上。这种本质观以古代语文教育最为典型。第二,工具本体。它是对教化本体的突破,凸显出语文教育本身的特点,但是它纯工具理性的倾向却忽略了语文本身蕴含的“人”的因素。第三,文化本体。它力图纠正工具本体的偏颇,比教化本体具有更加宽广的外延,突破了政治思想教育的闭锁性,将语文教育定位于“人”之上,以人的全面培育和个性发展为根本支点,是对教化本体和工具本体的高度整合。 第三部分:语文教育文化本质观的特征。语文教育文化本质观展现出与以往本质观不同的特点。第一,整体感悟性。语文本身具有整体性特征,语文教育应提高学生对汉语文本的整体感悟能力。第二,形象体验性。汉民族思维具有具象性的特点,汉语言具有鲜明的形象性特征,因此汉字与汉语文本的读解就尤其需要一种非理性的体验方式,需要用人的主体意识和个人感受去拥抱汉语的精神。第三,内隐变通性。汉语简约而富有弹性,以少离多,小中蓄大,信息丰富多元,为学生的读解创造了最广阔的空间,提供了多元化理解的可能。第四,精神生成性。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结合体。语文教育的根本就是一种主体精神的教育,是精神经验教育:是一种人化教育,人的教育,是关涉语言学习者精神成长的教育。第五,整合统一性。语文教育文化本质观突破僵化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克服非此即彼的片面性, 互互 Z 论语文教育文化本质观主张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工具训练和人文教育的综合,科学主义思想和人文主义思想的整合。 第四部分:语文教育文化本质观的实施。首先,在语文教育中进行语言知识教育、语文能力训练和思维能力培育是实施语文教育文化本质观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其次,语文教育要承担“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灌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涵化民族文化情感。再次,要弘扬人文精神,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强烈的责任感,激发生命意识,培育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最后,语文教育要强调人的主体性存在,关注人的内在价值,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主体性人格,建构对话式语文教学,倡导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