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进一步了解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症肝炎的临床疗效,以及血浆置换次数与患者预后的关系;了解人工肝支持系统血浆置换治疗前后患者血清内毒素浓度变化情况,探讨血清内毒素浓度与慢性乙型重症肝炎相关临床转归的关系,为临床运用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症肝炎提供相关依据。方法:纳入研究的104例患者均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2005年6月至2006年11月行血浆置换治疗的慢性乙型重症肝炎病人,选择同期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病例除未使用血浆置换治疗外,其他治疗手段同治疗组病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症状变化情况并比较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好转率的差异,统计分析血浆置换治疗及相关次数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对其中27例诊断为慢性乙型重症肝炎并行血浆置换的患者,于血浆置换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血清内毒素浓度检测。治疗结束后,根据临床转归分为好转组和无效组,分析两组患者血清内毒素浓度变化的情况;再根据血浆置换后血清内毒素浓度变化分为内毒素浓度上升组和内毒素浓度下降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转归情况,以探讨血清内毒素浓度与预后的关系。细菌内毒素检查采用动态浊度法,根据2005年版中国药典二部收载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及其指导原则进行标准曲线的制定和干扰试验。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早中期患者好转率分别为54.4%和27.8%,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晚期患者的好转率分别为8.3%和1.4%,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无论病程早晚经血浆置换治疗后,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均有不同程度好转。血浆置换治疗次数不同,患者的好转率也不相同。血浆置换治疗2到4次,患者的好转率较高,分别为39.4%、43.6%和42.9%,但血浆置换次数不同组别患者的好转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肝硬化患者血浆置换治疗后好转率为24%,无肝硬化患者血浆置换治疗后好转率为7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血清内毒素浓度组,患者的好转率不相同:内毒素浓度<0.05EU/ml时,好转率为76.9%;0.05—0.2 EU/ml时为50%;>0.2 EU/ml时为12.5%。好转组血浆置换治疗前内毒素浓度为(0.390±0.477)EU/ml,治疗后为(0.053±0.089)EU/ml,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效组血浆置换治疗前内毒素浓度为(1.201±1.760)EU/ml,治疗后为(0.897±0.963)EU/ml,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一方面,血浆置换治疗后血清内毒素浓度下降组好转率为82.2%,而血清内毒素浓度上升组仅为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与对照组相比,血浆置换能明显改善患者肝功能指标,提高慢性乙型重症肝炎早中期患者的好转率。血浆置换次数为2到4次时,患者的好转率较高,但不同的血浆置换次数未显示相应患者的临床转归之间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无肝硬化组患者经血浆置换治疗后好转率明显高于有肝硬化组患者。血清内毒素浓度与慢性乙型重症肝炎患者预后有相关性,治疗前血清内毒素浓度低且治疗后下降者,预后较好;相反,治疗前血清内毒素浓度高且治疗后下降不明显者,预后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