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模式与新农村住宅户型设计——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2263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农业人口占一半以上,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我国的农村建设一度被忽视,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匮乏,居住生活水平落后,城乡发展的差距逐年增大。农村住宅作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的一项重要的生产资料,不仅是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面对中国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和村镇发展的大好机遇,急需农村住宅设计方面的技术支持。   本篇论文的主题源于对北京郊区大量农宅的居住实态调查之后所引发的思考。通过对北京市平谷区太后村的16户农宅进行测绘、观察、访谈,拍照,记录家具位置、布局模式,调查各生活行为的实态与其活动空间的关系,经过分析总结了各功能空间的发展变迁、问题及需求,评价其优缺点,准确把握用户潜在要求。之后,引入人体测量学数据作为功能空间尺度设计的依据,结合农村住宅的生产生活要求和居住模式,设计并总结各功能空间在不同需求下较适宜的布局方式及尺度。最后,引用“模块化”理论应用于新农宅户型设计,将农宅内的各个功能空间赋予“模块”概念。笔者分析了基本空间的位置关系及几种常用的户型组合,并对家庭结构、家庭产业和家庭生活方式进行分类,将其作为选择的参数,阐述了不同家庭结构因素对户型设计的影响。最终将功能模块按照适宜的组合方式进行组合及演变。希望以此为早日实现菜单式或模块化农宅设计提供基本方法和数据。  
其他文献
自由曲面引入建筑设计,获得了丰硕的设计成果,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建筑设计的发展。近十年来,自由曲面的应用更为深入。由早期几种基本曲面,发展为多种类型的自由曲面。关注点由形
学位
中国,一个历史不曾断裂的文明古国,一个山地面积约占陆地面积2/3的国土,无疑,拥有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和良好的山地旅游资源。那么,如何将这两种资源进行有效结合,使之成为当今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态环境和人类居住环境日益恶化,世界的关注点愈来愈多的集中于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生土建筑具有良好的环境评价和文化表现,符合当代可持续发展
巴蜀地区的建筑有着相对独立的发展体系,尤其是在元明清时期,巴蜀建筑更是进入了一个高度发展的繁荣期,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建筑遗产。   本论文以巴蜀地区元明清时期的建筑为
学位
本文是对天堂寨地区乡土山地民居建筑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专题性分析和探讨。通过实地的调研和民居资料的收集,笔者首先研究和探讨了该地区乡土山地民居的形成环境和影响因素,主
吐鲁番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其独特的气候环境,气候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极度干旱,形成年均降水量10多毫米与年均蒸发量3000多毫米的强烈对比;酷热与寒冷并存,形  成吐鲁番市2015年
浙江省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常出现用地紧张的状况,其中一些城市,从整体来说,绿地等游憩资源较为丰富,各类游憩资源和空间也充足,但是这些资源和空间之间相互独立且分散,缺少有效的连
传统民居和聚落都是当地居民千百年来在与大自然不断协调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凝聚了人类丰富的智慧和勤劳的汗水。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