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生物相容性优良的聚ε-己内酯(PCL)基聚氨酯(PU)与温敏性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Am)为主要成分,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PU与PU/PNIPAAm电纺纤维。采用SEM和TEM对电纺纤维以及加入硝苯地平(NIF)电纺纤维的形貌进行了表征。利用FTIR和XPS对纤维与NIF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检测和分析。采用接触角测量仪研究了聚合物电纺纤维膜的温度敏感性。通过SEM和UV-vis对NIF的释放行为进行研究。分别研究PU、PNIPAAm和P(NIPAAm-co-AAc)电纺纤维中NIF的释放行为,以及PU/PNIPAAm共混纤维和PU基芯-壳纤维中NIF的释放行为。将NIF与PCL基PU混合电纺可以促进NIF在电纺纤维中的分散,NIF良好分散于以PU为基体的电纺纤维中,纤维表面无粒子出现,伴随PU在磷酸盐缓冲溶液(PBS)中的降解,NIF从电纺纤维中释放出来。静电纺丝膜中的NIF呈现平稳释放,与旋涂膜中的释放相比,24h的释放量由70%降为53%,即电纺纤维膜中NIF的初始释放量低于旋涂膜,这说明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纤维膜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其增强了对NIF的吸附,有利于药物的控制释放。温敏性的PNIPAAm电纺纤维与NIF的共纺体系能够利用温度的响应控制电纺纤维的亲-疏水性,进而控制NIF的释放。当温度低于PNIPAAm的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时,PNIPAAm与NIF共纺纤维在PBS中较易溶解,9h后NIF的累积释放量可以达到60%。温度高于PNIPAAm的LCST时,电纺纤维在PBS中不溶解,NIF的累积释放量低于20%。将PU与PNIPAAm共混后,PU/PNIPAAm电纺纤维的亲-疏水性得到了调控,同时,电纺纤维膜的拉伸强度由1.6MPa增加到3.0MPa,力学强度得到了提高。PU/PNIPAAm电纺纤维中的NIF平稳缓慢释放,9h后25℃的释放量达到30%,42℃的释放量只有10%,实现了药物的控制释放。说明PU的引入,在PNIPAAm温敏效应基础上,较高的温度有利于控制NIF更平稳的释放。采用共聚的方法调整PNIPAAm的LCST,通过与亲水性单体AAc共聚将PNIPAAm的LCST由32℃调整为37℃,共聚物P(NIPAAm-co-AAc)同时具有pH敏感性。由于组分AAc的存在,P(NIPAAm-co-AAc)共聚物电纺纤维的亲水性强于PNIPAAm均聚物电纺纤维的亲水性。当温度高于37℃时,P(NIPAAm-co-AAc)电纺纤维中的NIF释放量可以通过调整PBS的pH值来控制,在37℃、pH值为7.4时,9h后的释放量为73%,在pH值为4.2时释放量只有30%,说明较低的pH值有利于药物的缓慢释放。PU的加入减缓了P(NIPAAm-co-AAc)电纺纤维中NIF的释放速度,同样是37℃、pH值等于7.4的环境下,9h后NIF的释放量下降为32%。以聚合物PU作为外层组分,水溶性聚合物PVP和PNIPAAm作为内层组分,利用自制的同轴电纺针头制备了PVP/PU和PNIPAAm/PU芯-壳结构电纺纤维,探讨了PU基芯-壳结构电纺纤维的电纺工艺,改变内外层流速比可以获得不同形貌的芯-壳纤维,当外层流速为0.16mL/h,内层流速为0.08mL/h时得到的芯-壳结构纤维直径较均匀。NIF与内层聚合物溶液混合,得到外层包裹PU的PVP/PU和PNIPAAm/PU芯-壳载药纤维,研究了PU基芯-壳电纺纤维中的NIF释放行为,芯-壳结构电纺纤维中的NIF释放速度慢于非芯-壳结构电纺纤维中的释放速度。在释放8h后,累积释放量达到43%,在24h后基本不变,而复合电纺纤维中的NIF释放量在24h后可以达到56%。由此可见,以疏水性的PU作为芯-壳纤维的壳层,将NIF封装进入芯层可以进一步控制NIF的释放量,达到控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