蝎和人防御素多肽新生物学功能的发现及作用机制研究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wheat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防御素是一种在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的抗菌肽。近年来新的研究工作正在不断地丰富人类对它们生物学功能的全面认识。例如,我们课题组2015年以来首次报道了真菌防御素和人源防御素能够抑制T细胞膜上钾离子通道Kv1.3电流,调节细胞因子分泌的功能(Feng,Yang et al.2015,Xiang,Xie et al.2015,Xie,Feng et al.2015,Yang,Feng et al.2015)。鉴于防御素广泛分布在真菌、植物、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中,本论文拟创新开展无脊椎动物蝎防御素和深入开展脊椎动物人防御素的新功能与机制研究。蝎在四亿多年前完成了由带有尖刺尾针的海蝎到与现生蝎相似毒腺水蝎的自然进化,随后进一步进化为陆生动物,因而被称为“活化石”。蝎子作为众所周知的有毒动物,其神经毒素的分子进化一直是科学界中活跃的科学问题。鉴于蝎毒液器官“从无到有”的进化历程和蝎防御素与经典蝎神经毒素的氨基酸残基序列相似性,我们推测蝎血淋巴循环系统及其中的防御素组分在蝎神经毒素的分子进化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调查蝎防御素与蝎神经毒素的关系之前,我们首先开展了蝎防御素的抗微生物功能研究。基于我们研究团队先前发现的6个东亚钳蝎防御素基因(Cao,Yu et al.2013),通过原核表达技术和多肽的化学合成技术相结合,成功获得了3条蝎防御BmKDfsin3、BmKDfsin4和BmKDfsin5。抗菌活性实验表明3条蝎防御素均能有效地抑制革兰氏阳性菌的生长,如BmKDfsin3、BmKDfsin4和BmKDfsin5对S.sureus ATCC25923的MIC分别为2.5μM、0.08 μM和2.5μM。蝎防御素对耐药性菌株也展示了有效的抗菌活性,如BmKDfsin3、BmKDfsin4和BmKDfsin5对S.epidermis PRSEP1389的MIC分别为 1.25μM、0.31μM和 1.25μM。为了探索蝎防御素的抗菌机制,我们选择了BmKDfsin4对革兰氏阳性菌SsureusAB94004抗菌机制进行初步研究。实验发现了防御素BmKDfsin4通过使细菌细胞壁发生质壁分离,破坏细胞结构完整性最终导致细菌死亡。这些工作表明了蝎防御素BmKDfsin3、BmKDfsin4和BmKDfsin5具有典型防御素的抗菌功能特征,也说明了它们在蝎数亿年的生存和进化过程中发挥着它们与生俱来的基本功能。蝎毒腺器官“从无到有”的进化历程表明了蝎毒液中神经毒素分子是在防御素出现之后进化产生的。为了生存,早期海蝎通过持续使用其尖锐的尾刺慢慢地形成了水蝎的毒腺器官。如今现生蝎毒腺器官前面也可见一个显著的动脉和静脉血管。这些进化历程暗示了蝎血淋巴和防御素成份在蝎神经毒素的进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角色。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我们在国际上率先调查了蝎血淋巴对细胞膜哺乳动物钾离子通道电流的影响。电生理实验吻合了我们的推测,1:10稀释的蝎血淋巴对钾离子通道Kv1.1、Kv1.2、Kv1.3和SK3电流抑制率分别为45.7%、82.8%、86.1%和52.8%,从而说明了蝎血淋巴中含有作用于钾离子通道的抑制剂。鉴于蝎防御素与经典蝎神经毒素的氨基酸残基序列的相似性,一方面,我们运用NMR结构测定技术解析了蝎防御素BmKDfsin3的结构,发现它与经典蝎神经毒素具有显著的结构相似性。三维结构是由α螺旋和反向平行的β折叠二级结构组成的空间结构,并且这种空间结构由三对配对方式相同的二硫键稳定。另一方面,膜片钳实验显示了蝎防御素BmKDfsin3、BmKDfsin4和BmKDfsin5对钾离子通道的电流具有差异性抑制作用。蝎防御素BmKDfsin3对钾离子通道Kv1.1、Kv1.2、Kv1.3和SK3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其中对钾离子通道Kv 1.3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为23.4nM。蝎防御素BmKDfsin4对钾离子通道Kv1.1、Kv1.2、Kv1.3电流都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其中对钾离子通道Kv1.3的抑制活性IC50为510.2 nM;蝎防御素BmKDfsin5只对钾离子通道SK3具有抑制活性,1 μMBmKDfsin5可以抑制46.3%的SK3通道电流。这些结果第一次表明蝎防御素能够与经典的蝎神经毒素一样能够抑制钾离子通道电流。除了蝎防御素与经典神经毒素的功能相似性外,我们进一步研究了蝎防御素和经典神经毒素作用钾离子通道分子机制的差异。钾离子通道嵌合体的实验表明BmKDfsin3通过识别钾离子通道Kv1.3孔区部分抑制钾离子通道电流。钾离子通道的点突变实验进一步表明蝎防御素BmKDfsin4也是通过钾离子通道Kv1.3孔区发生相互作用。通过对蝎防御素BmKDfsiin4主要碱性氨基酸残基进行丙氨酸扫描突变试验,发现了K13、R19和R21是影响防御素活性的主要功能性氨基酸残基,其中K13是钾离子通道Kv1.3“堵孔”的氨基酸残基。这些结果也同样表明了蝎防御素具有与经典神经毒素作用于钾离子通道一样的分子相互作用机制,即通过作用于钾离子通道孔区部分抑制钾离子通道电流。综合分析蝎血淋巴对钾离子通道的活性、蝎防御素与神经毒素的结构-功能相似性,本论文的工作为防御素进化为神经毒素提供了有力的实验证据。近年来我们发现人防御素与T细胞膜钾离子通道Kv1.3的相互作用(Xie,Feng et al.2015,Yang,Feng et al.2015),说明了防御素的生物学功能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为了进一步探索人防御素的功能,我们选择了糖尿病足的慢性创面进行初步研究。通过对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样本进行调查发现发现人内源α和β防御素在创面呈现特征性分布,其中α防御素在糖尿病足创面中心的表达高于创面周边,而β防御素则是在创面周边的表达高于创面中心。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高糖在体内会积累很多的糖基化产物(AGEs),我们发现在糖基化产物存在的情况下,糖尿病足创面中心高表达的α防御素HNP1和HNP4与糖基化产物AGE-BSA共同促进成纤维细胞促炎因子IL8的分泌,而单独的HNP1和HNP4不能促进促炎因子IL8分泌。这个差异现象表明了在病理条件下,人内源α防御素除了在慢性创面发挥抗微生物功能外,它们与成纤维细胞的作用进一步加剧了糖尿病患者创面的炎症反应,进一步导致创面的难以愈合。为了探讨人α防御素影响炎症因子IL8分泌的机制,Western Blot实验发现防御素HNP1与糖基化产物一起通过促进NF-κB-P65(Ser536)磷酸化调节炎症因子IL8的分泌。这些工作不仅发现了人防御素在糖尿病足创面的特征性分布及其病理功能,同时提高了对防御素在病理条件下免疫功能的认识。综上所述,本论文开展了蝎和人防御素的新生物学功能与机制研究,一方面为蝎神经毒素的分子进化提供了实验证据,另一方面进一步揭开了糖尿病足慢性创面难以愈合的机理。这些工作为进一步推动不同类型动物防御素的生物学功能的系统认识与应用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研究了几类广义非扩张映射,证明了这些非扩张映射在紧凸集上不动点的存在性和迭代序列的收敛性.本文也研究了Banach空间中一类变分不等式问题在强T-(Da,1+)映射不动点集上解的存在性、唯一性和收敛性问题.本文总共分7章.第1章,我们介绍了不动点问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阐述了我们选题的主要动机以及本文的主要工作.第2章,我们给出了本文需要用到的一些基本定义和基本概念.第3章,我们引入了一
信息已遍布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然而信息在为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信息在获取、传输、存储等过程中,由于受到噪声等因素的影响,信息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错误,导致信息的失真.在信息系统中,提高信息的可靠性与有效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通信工作的终极目标.在实际操作中,虽然有许多不同的方法提高信息的可靠性,但是其中的纠错码技术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在信息时代的今天,通信领域基
本文我们主要发展了交替方向乘子法来迭代求解Hilbert空间中带凸罚项的一般线性反问题并在一定的停机准则下证明了交替方向乘子法是一种迭代正则化方法.根据问题的结构我们分两种情况进行了讨论,分别利用交替方向乘子法和带预条件的交替方向乘子法来求解相应问题.我们用各种数值实验验证了这两种方法的正确性和高效性.在第一章我们回顾了反问题的基本概念、正则化理论和正则化算法.在第二章我们回顾了本文所需的基础知识
近年来,对复杂网络的研究渗透到众多不同的学科领域,比如数理科学,工程科学和生命科学,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在实际复杂网络的例子中,网络并不是单一的存在,而是多种网络相互作用的存在。对多层网络的研究成为当今复杂网络领域最重要和最前沿的研究方向之一。不同于其它多层网络的模型,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含有有限种延迟的多层网络的同步和拓扑结构识别。本文主要内容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简单介绍了复杂网络的模型
本文主要介绍和讨论了离散周期序列空间l2(ZN)的J th阶离散周期波包框架的相关理论及框架在图像恢复中的应用.1991年至今,框架在刻画函数空间、信号/图像处理、采样理论、数字通讯等不同领域都取得了理论和应用方面等丰硕的研究成果,小波框架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快速发展.而“高斯波包”概念的提出使得波包系(wave packet systems)成功用于解决物理中的问题,其波包函数系是由高斯函数通过伸
HtrA(High temperature requirement A)类丝氨酸蛋白酶广泛存在于古生菌、细菌、真菌以及动植物中。细菌中的HtrA类丝氨酸蛋白酶可以特异性降解受损蛋白质,而对保持正确构象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无水解活性,在调控菌体蛋白质平衡、缓解菌体的生存压力、提高病原微生物毒力和对宿主的感染能力和调控菌体与菌体之间的信息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已知结构和功能的HtrAs大多来源于嗜
重夸克偶素为检验微扰量子色动力学和非微扰量子色动力学之间的作用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环境,其中重夸克偶素之间的衰变尤其引起人们的兴趣。对于DD阈值以下的粲偶素,P波单态hc(11P1)和P波三重态χcJ(13pJ)的强子跃迁过程可以作为研究夸克之间自旋-自旋相互作用的最佳途径。自运行以来BESⅢ收集了大量的数据,使得BESⅢ实验成为粲偶素研究的重要场所,尤其在ψ(3686)处采集的447.9 × 106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是一类小分子蛋白,在植物中能够抑制papainC1A和legumainC13两类半胱氨酸蛋白酶的活性。这三个家族在高等植物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种子萌发,花粉发育,细胞程序性死亡等,除此之外,也参与植物病原体防御以及对昆虫袭击和非生物环境因子胁迫的响应。研究蛋白酶与其抑制剂之间的关系,全基因组的鉴定和描述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同时这也能给三个家族蛋白的生物学功能提示些线索
水韭属植物在植物进化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水韭属植物是一类古老的物种,大约起源于泥盆纪时代,主要特征表现为孢子异型且植株高度退化,在植物系统进化上水韭属属于石松类群,为一类较为原始的维管植物,并且该属植物是现存唯一一类与古老植物石松近源物种。水韭属植物占据多种生态位,例如贫瘠的河流,小溪,湿地,湖泊,陆地等,并且可以反复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但是到目前为止并不知道水韭属植物是如何适应外界环境变化。
在有花植物中,雌配子体起始于胚珠原基顶端表皮下的一个珠心细胞,这个细胞随后分化为大孢子母细胞。大孢子母细胞经过两次连续的分裂形成四个单倍体的大孢子。在拟南芥中,其中三个孢子进行细胞程序性死亡,只留下合点端的一个大孢子,该细胞最终发育成为功能大孢子。功能大孢子进行连续的三次核分裂形成一个八核的合胞体。经细胞化之后形成一个七胞八核的胚囊结构:合点端的三个反足细胞,含有一个中央大液泡的中央细胞,以及珠孔